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9月中国互联网巨头新浪推出微博以来,微博便迅速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爆料的重要发源地。同年,我国第一个政务微博——湖南常德“桃源微博”开通。随后,云南省委宣传部“微博云南”在螺狮湾批发市场事件的处理中突显出了巨大的作用。此后,国内各级政府开始越来越注重对政务微博的开通及运营。政务微博开始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并服务于公众的现实生活。但政务微博的形式主义依然严重,成为部分地区装饰政绩的“花架子”。另一方面,政务微博中的主要内容通常表现天气、交通等便民服务类,而对微博网络中引起巨大反响乃至广泛热议的事件并未给出有效而及时的回应。为此,北京市就曾在召开的政务微博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今后政务微博应以政务信息为主要发布内容,且每日发布量不少于当日发布总量的“60%”,并进一步给出了全市加强政务微博工作的实施意见。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政务微博的实际应用效果,其影响机制如何,应怎样完善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的运营政策。本论文就该问题做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政务微博网络中热点事件信息传播的5W研究。论文建立了网络热点事件分类体系,界定了政务微博中网络热点事件的概念。通过对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微博网络平台上的共计519个热点事件进行特征分析,笔者将政务微博中的热点事件分为体坛娱乐事件、社会民生事件和重要涉政事件三大类。其中重要涉政事件又可分为反腐事件、公民权益保障事件、灾难事件、军事展示事件和政治事件五个小类。论文将公众回应及互动要求强烈的社会民生事件、反腐事件、公民权益保障事件三类事件定义为本论文中政务微博中的热点事件概念。在此基础上,以拉斯韦尔的5W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虽然在政务微博中进行热点事件透明化的社会环境较好,但其表现目前却不如人意。2、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的可信度研究。为验证政务微博究竟是否能够胜任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的角色,本论文将媒体可信度理论扩充到对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可信度的研究中。同时论文提炼并验证了政务微博特征变量、信任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网络依赖变量和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变量对政务微博可信度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从绝对可信度上来看,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的可信度是得到公众认可的;在相对可信度方面,相较于政府官方网站和其他新闻网站,公众更信任也更愿意采纳政务微博中的信息;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可信度影响最大的变量是社会信任,其次是教育程度和党派归属,而政务微博所具有的碎片化、非逻辑化和娱乐化特征并不影响公众对政务微博平台上热点事件信息的信任度。3、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影响机制的研究。一方面政务微博在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中的作用广受关注,其信任度也得到了认可,但另一方面政务微博在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中的实际使用效果却广受诟病。为找出原因,论文以UTAUT(技术采纳和利用整合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电子政务相关文献的梳理,提炼了数据质量变量、隐私风险变量和政治社会变量,并结合UTAUT理论中的绩效期望变量、努力期望变量和社会影响变量建立了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影响因素模型。然后,分别从政府公务人员和普通公众两个角度拟合出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影响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公务人员和公众都对政务微博的使用都寄予了厚望;最大的不同点是政府公务人员对热点事件发展调查过程中的隐私风险顾虑较多,而公众则更倾向于全透明整个调查过程。从路径上来看,影响政府公务人员对政务微博进行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的因素主要是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而影响普通公众的则主要是数据质量。4、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的政策探索。基于对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影响机制的研究结果,本论文有针对性从政策层面上对政务微博中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工作进行了探讨:首先应加强对政务微博中数据内容的管理、明确要透明化的信息范畴;其次应提高发布数据的质量,从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性,尤其从及时性、事件跟随性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方面着手;最后,应建立政务微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政务微博在热点事件信息透明化中作用效果的公众评价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