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党员队伍发展研究——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t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从卢沟桥事变前夕到中共七大胜利召开时,党员数量从4万余名增长到121万余名,为贯彻党在全面抗战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从组织上提供了保证。本文试图对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党员队伍发展策略和巩固方针进行探讨,总结其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当今党员发展工作提供有益启发。为完成自身政治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需要快速增强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要求下,党放开了对于入党资格的严格限制,通过采取一系列策略发展党员,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党组织的大发展,党员人数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也使得一批本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混入了党内,影响了党组织的稳定性。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及时做出巩固党的决定,使得党员发展由大量发展转变为一般不再新发展,开始着手对党进行巩固,党员发展政策实现了大的转向。此后,通过党员发展方针的调整、对党员的不断教育、对组织的严格审查并经过延安整风这一思想改造运动,党的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实现了统一。通过对于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党员队伍发展状况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党员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斐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为新时代党员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启示我们在当前要抵制唯成分论和全民党的倾向,根据党的实践需要制定入党条件,与此同时还要持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构建系统完备的党内监督体系。通过这些举措,会让我们在新时代走的更有力量,也会使党站在从前的高峰上不断扬弃,更加伟大、光荣、正确。
其他文献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下简称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或“研究会”)是李大钊为筹备建党而组织的团体。它推动了多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党团组织的建设,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研究会以北大进步学生为依托,广泛吸纳了京内外向往马克思学说的会员。会员们积极传播、践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运动做出了显著贡献。研究会后期逐渐发展成为党的外围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会的发展可分为秘密阶段、早期公开阶段以及晚期
学位
主体性思想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在其早期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性内涵、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主体存在与否以及主体的内涵等问题上还有争议,并且在理论建构中相对忽视了对文本所处环节和社会关系的考察。因此,基于时代的呼唤和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重点剖析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理论起源及发展动向,辅之以马
学位
迄今为止,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但是从群体主体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还稍显薄弱。本文在唯物主义视野中,将“现实的诸个体”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在探究人的本质理论和社会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把握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逻辑。人的本质理论革命的逻辑起点是群体主体,并且借助人民主体进行回归经验现实的主体革命。同时,物质生产理论给人民主体思想奠定了
学位
掐丝珐琅技术作为北京第一批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传的手工艺,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其最初用作皇家贵族的装饰用具和生活用具,后来经过文化保护活动和历史的沉淀,成为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也能常见的手工艺产品。本文研究主要为五个部分:首先研究了传统掐丝珐琅工艺的起源和发展,并对掐丝珐琅在当今社会的中的发展壁垒做出了分析,指出其不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几点弊端。其次对敦煌壁画的内容、造型、色彩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基于两
学位
20世纪2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处于急速的变更期,多种内外因素导致了一批高等学校的停办、分立和新立。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是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在反西方列强侵略的刺激下,其内部不断涌现出爱国学生反抗校当局的学生运动。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不断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教会大学内师生的爱国运动。圣约翰大学在这种环境下,具有产生矛盾并爆发学潮的内部特殊因素。首先,圣约翰大学有其特殊的非民族情境,
学位
互联网出现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社交方式变得更加丰富,表达自我的的渠道得到拓展。与此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各个国家都不容忽视、炙手可热的议题。由于网络空间本身存在的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体量大与传播主体虚拟化的特征,各种文化、思想跨越时空、地域界限进行交流、碰撞与冲突,网络空间为各种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的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温床与集散站,诸如
学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当前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为更好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政课需要提升亲和力。伴随媒介的更迭,全媒体传播体系发展日益完善,从学理上探索全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内在规律、现实境况以及实现路径,是新时代促进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先,本文通过对已有学术研究
学位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既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也要遵循“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更要关注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能力。为了更好地响应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主要立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跨学科融合、生活化美术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结合三个角度出发
期刊
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打好组合拳。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打好组合拳的关键一环。从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等角度探读其进行深入剖析,对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剖析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灌输理论的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入手,厘清理论来源。其的提出并非偶然,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是对长期以来
学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著作,在《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并非单一的,而是多重的。马克思从人的类特性出发,根据现实的人参与劳动实践的状态,将人的类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现实出发,将人的本质同社会关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虽然《手稿》中并没有明确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在《手稿》中多处蕴含着这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