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螺旋状、带鞭毛,定植于胃黏膜的微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全球范围内的感染率约为50%。H.pylori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甚至最终进展为胃癌,世界卫生组织亦将H.pylori认定为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原。几乎所有的H.pylori感染者均存在胃黏膜炎症表现,根除H.pylori能有效降低胃黏膜炎症反应,防止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降低发生胃癌的风险。目前根除H.pylori的主要方法是以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一种铋剂为主的四联疗法,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及使用不规范等,引起H.pylori的耐药率逐年上升,且存在药物副作用显著等问题。因此,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改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在体外具有抑制H.pylori的作用,并能够提高H.pylori的根除率,改善胃黏膜炎症,降低药物副作用,起到辅助治疗H.pylori感染的作用,但是益生菌改善H.pylori感染感染性胃炎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乳杆菌干预H.pylori感染的胃炎动物模型及胃癌细胞系,进一步探讨乳杆菌在改善H.pylori感染性胃炎中的分子机制,以期为H.pylori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材料和方法:1、体内部分: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实验组(H.pylori模型组、鼠李糖乳杆菌DM9054+H.pylori组、植物乳杆菌86066+H.pylori组)。采用H.pylori菌株灌胃2周建立小鼠H.pylori感染模型。造模结束后,实验组中的鼠李糖乳杆菌DM9054+H.pylori组、植物乳杆菌86066+H.pylori组分别给予鼠李糖乳杆菌DM9054及植物乳杆菌86066(1×10~9CFU/ml,0.8ml),且连续灌胃10天,而空白组及H.pylori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0天。灌胃结束后,使用快速尿素酶法和胃黏膜组织培养法确定各组小鼠胃内有无H.pylori定植并检测相应细菌数量;采用HE染色了解胃黏膜组织炎症浸润情况。2、体外部分:利用H.pylori和鼠李糖乳杆菌DM9054或植物乳杆菌86066共感染人胃腺癌细胞系(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 cells,AGS),ELISA方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测定细胞IL-8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ERK1/2,JNK1/2,P38,JAK1,JAK2,STAT3,IκB-ɑ和NF-κB p65及其磷酸化形式的表达水平。结果:1、在动物实验中,空白组没有H.pylori的定植,各实验组小鼠胃中均有H.pylori的定植,并且引起了胃黏膜组织炎症反应。与H.pylori模型组相比,鼠李糖乳杆菌DM9054+H.pylori组、植物乳杆菌86066+H.pylori组小鼠胃中H.pylori定植率无显著差异(P>0.05)。与H.pylori模型组相比,鼠李糖乳杆菌DM9054+H.pylori组、植物乳杆菌86066+H.pylori组中的胃黏膜组织炎症明显减轻。2、在细胞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H.pylori模型组的细胞上清中IL-8蛋白水平与细胞中IL-8 mRNA水平上调;而鼠李糖乳杆菌DM9054+H.pylori组、植物乳杆菌86066+H.pylori组较H.pylori模型组的细胞上清中IL-8蛋白(P<0.05)和细胞中IL-8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P<0.05)。3、在细胞实验中:与空白组相比,H.pylori模型组中磷酸化的ERK1/2,JNK1/2,P38及磷酸化的JAK1,JAK2和STAT3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而鼠李糖乳杆菌DM9054+H.pylori组、植物乳杆菌86066+H.pylori组较H.pylori模型组中磷酸化的ERK1/2,JNK1/2,P38及磷酸化的JAK1,JAK2和STAT3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鼠李糖乳杆菌DM9054和植物乳杆菌86066可能通过下调MAPK,JAK/STAT,NF-κB途径中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炎症因子IL-8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H.pylori感染性胃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