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噪声后血管纹巨噬细胞的改变,初步探讨强噪声暴露后血管纹巨噬细胞相关变化可能的机制。【方法】将6-8周的C57BL/6J小鼠分别给予不同强度(100d B、106d B和112d B)噪声(窄带噪声,8-16k Hz)处理2小时。在噪声暴露后不同时间点(1小时、1天、3天、7天、9天及14天)获取小鼠耳蜗进行相关实验。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德克萨斯红(GTTR)后收集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外侧壁巨噬细胞变化和血管纹相关变化。同时检测小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实验初步探究相关改变可能的机制。【结果】1、不同强度噪声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1)噪声引起的ABR阈值改变暴露后第1天,不同强度的噪声组(106d B和112d B)均出现明显的听力损伤,ABR阈值升高;噪声暴露后的第14天,106d B组ABR阈值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112d B组听力相较于之前没有明显变化。2)噪声引起的血管纹巨噬细胞变化噪声暴露后第7天,观察到仅有112d B组的血管纹巨噬细胞有明显减少,而100d B组和106d B组均未见变化。2、强噪声(112d B)暴露引起的外侧壁巨噬细胞变化1)噪声引起血管纹Iba1+巨噬细胞变化强噪声(112d B,8-16k Hz,2 hours)暴露后的第1天和第9天,血管纹Iba1+巨噬细胞的细胞形态及总体数目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实验观察了相同定位的螺旋韧带,与血管纹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Iba1+巨噬细胞在噪声暴露后的第7天,数目增多,但细胞形状没有明显变化。2)耳蜗不同区段血管纹Iba1+巨噬细胞对噪声的敏感度不一致噪声暴露后第1天的血管纹中,巨噬细胞在耳蜗顶回及中回区段都有明显的消失现象,而在其底回区段,仍可见不少巨噬细胞。3、噪声引起的相关趋化因子(CCL2)和血管纹其他改变强噪声暴露后,耳蜗表达的趋化因子CCL2随时间变化,同时血管纹厚度和血管中毛细血管的宽度均有所增加,这些都可能是血管纹巨噬细胞变化的可能机制。【结论】在成年小鼠耳蜗血管纹(SV)内,Iba1+细胞沿毛细血管分布,即血管纹巨噬细胞。在这里,大多数Iba1+巨噬细胞表现为分支状,分叉或变性虫状,突起附着在血管纹毛细血管上,相互交织成网。在中度噪声暴露(100和106d B)的小鼠组中,暴露后第3天和第7天均未观察到血管纹巨噬细胞数目或形态的明显变化。强噪声(112d B)损伤组,暴露后第1天,血管纹巨噬细胞出现明显消失。而暴露后的第3、7天,血管纹巨噬细胞重新出现。损伤后第9天,血管纹Iba1+巨噬细胞有的出现减少,有的消失明显。噪声暴露后,可观察到的血管纹厚度增加及毛细血管扩张,与血管纹巨噬细胞的变化有时间的重合,同时在暴露后第1天,趋化因子(CCL2)表达明显增多。以上一系列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血管纹巨噬细胞变化可能的机制:一方面涉及噪声引起的炎性反应,另一方面与噪声造成的物理变化相关。在耳蜗外侧壁的螺旋韧带上,噪声能引起Iba1+巨噬细胞的变化,其数目在暴露后第3天明显增多。这些螺旋韧带巨噬细胞表现出较强的荧光信号,但噪声诱导的变化程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