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冷涌年际变化及其可能成因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n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74-2008年逐日站点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南海北部北风冷涌及其环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利用诊断分析、数值试验等方法对南海北部冷涌的年际变化及其可能原因进行讨论。此外,还利用NCAR CAM3进行青藏高原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讨论大地形对冷涌及其相关环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冷涌频率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且具有2-4年的振荡周期。冷涌的发生与影响全国的冷空气爆发关系密切,是中高纬环流和中低纬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冷涌发生时,贝加尔湖以西高压脊偏强,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冷空气南下。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Hadley环流、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冷涌频率指数的年际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北太平洋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为负(正)异常,即La Ni(n)a(El Ni(n)o)年,或者北太平洋海温为负(正)异常时,南海北部冷涌出现的频率较常年偏多(少)。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出现冷(暖)异常时,Walker环流显著增强(减弱),中国大陆东南部沿海为北风异常(南风距平),南海及其邻近地区的对流加强(减弱),进一步加强(减弱)Walker环流。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和东亚中高纬环流异常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南海北部冷涌发生频率。当北太平洋海温场冷(暖)异常时,北太平洋上空南北温度梯度加大(减小),导致西风急流显著增强(减弱),阿留申低压显著增强(减弱),东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加大(减小),冷涌出现频率较常年偏强(弱)。数值试验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   南海北部经向风的MJO、QBWO活动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南海北部经向风的MJO活动与冷涌频率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冷涌异常年份的MJO演变特征与QBWO演变特征存在较大差异。MJO的OLR场与环流场的演变特征与冷涌事件的演变特征联系紧密,而QBWO的演变特征与冷涌事件联系并不密切。   南海北部冷涌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东亚冬季风偏强(弱)时,南海北部冷涌活动频繁(较弱),中国冬季大陆干冷(暖湿)。虽然东亚冬季风强度与冷涌频率密切相关,二者变化较为一致,亦存在差异。当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而冷涌频率较少时,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天气同时发生,易形成冰冻灾害。   阿留申低压和东亚大槽的产生与地形的绕流作用密切相关,而地形高度的变化并不影响大陆冷高压的形成,但会影响高压的强度。高原大地形对中高纬行星尺度平均槽脊具有重要作用。地形高度降低会导致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减小,不利于冷空气向南爆发。当无地形存在时,东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显著减小,同时没有大地形激发冷锋后的Kelvin波向南运动,南海北部北风强度减弱,从而使得南海北部冷涌出现频率显著减少。
其他文献
近年来,研究陈独秀建党思想内涵的文章陆续面世①,但是,探讨陈氏建党思想来源的文章却并不多见,而且论者们往往也只注重外来因素即共产国家与苏俄政府的影响。实际上.陈氏皆辛亥革
本文从一组简单的包含海气耦合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方程组出发,导出了描述大气和海洋运动的无量纲准地转涡度方程。对准地转涡度方程引入双时间尺度后,在准共振条件K1+K2+K3=0和ω
利用开顶式气室对油菜进行了二种不同CO2浓度(550μmol·mol-1、750μmol·mol-1)处理,以自然环境大气CO2浓度为对照,研究了油菜株高、叶面积、光合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变化与差异。并探讨了大气CO2浓度升高状况下油菜生长、生理特性和产量品质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升高,油菜的株高呈增加趋势。550μmol·mol-1、750μmol·mol-1与对照CO2浓
本文用NCEP/NCAR500hPa季、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定义了冬季(12~2月)和12、1、2月逐月西太平洋副高的面积(S)、强度(P)和中心位置(λc、φc)这三种环流指数,求得了它们的1948/49-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两个凡是”被推倒了。党史界对西路军问题有了些不同的声音,文艺界有了些以西路军为题材的作品。对此,李先念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但是他身兼双重身
激光雷达是当前一种应用广泛的主动式遥感工具,本文针对兰州大学两台激光雷达,CAMLTM CE-370-2和MPL-4B分别在2005年7月至2007年1月及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的观测资料,经过大
利用1979-2007年的美国NOAA卫星逐日OLR资料、1979-2007年我国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1979-2007年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用张庆云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采用波谱分析
本文在小时标准冰厚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中简化的参数进行了补充,并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电线积冰事件观测记录等对该模型的各模块进行了模拟验证,分析了产生模拟误差的原因,结合我国冻雨、雾凇发生的机制及气象条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一套较为准确的导线覆冰参数化方案。利用修改前后的导线覆冰参数化方案,对2008年1~2月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次大范围导线覆冰事故进行了模拟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
学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灾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及时准确的干旱监测对政府决策部门的抗旱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的干旱监测又是气象灾害监测中的重点之一。遥感干旱监测能够
中小学生是人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校园学习的基础阶段,人生最重要的十二年时间就是这段时光。每一位人民教师都需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法的规定,都需要完善自身修养,在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