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潮汕地区近三十年来新修族谱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和修谱活动两方面进行探讨,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梳理目前学术界关于族谱整理、族谱的价值、宗族修谱活动、潮汕族谱及修谱活动研究四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部分着重探讨潮汕地区的修谱活动。自明清以来,宗族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地方经济、社会救济、政治、军事等关系密切。明清时期的修谱目的不单是敬宗收族与血脉传承,更是宗族对自身族史的重构。到晚清,修谱活动成为华侨联系本土的手段之一,也是商人联宗的手段,修谱之目的与意义发生改变。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修谱受到政治因素影响而停滞。改革开放后,民间修谱活动日渐升温,修谱的形式与组织较之前发生明显改变。近三十年的潮汕族谱编修活动呈现逐渐升温的特点,潮州、汕头、揭阳三地修谱的活跃程度相近。大部分族谱由该族宗亲组织的族谱编修委员会编写,也有个别独撰。修谱的经费主要来自族内摊派、企业、华侨。第三部分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探讨潮汕新谱,认为旧谱、同宗族谱、长者口述、方志以及其他史籍构成潮汕新谱的主要资料来源,其中以同宗族谱最为普遍。新谱表现了较强的时代特征,体现在诸多类目的设置、体例的创新以及入谱原则的变化。新谱也有教育同族和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从某些类目的编排可看出修谱者有意对本族历史进行装饰,藉族谱以提高本族社会地位。潮汕各公藏族谱还有各种类似宗族活动纪念刊的“类族谱”,“类族谱”主要产生于海外潮人,是潮汕宗族研究的重要材料。第四部分探讨潮汕地区族谱与乡志联修的现象。基于地缘基础而打破血缘法则的“异性同谱”现象反映当代潮汕地区宗族新的发展动态。新谱中“谱志式族谱”在保留族谱最为核心的世系结构之外,糅合志书的编纂体例,衍生出族谱编修的新趋势。第五部分为结语,在梳理前文的基础上,对近三十年来潮汕地区的修谱观念以及修谱活动与宗族重构的关系进行总结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