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O传感器与色谱分离相结合的POPs快速检测和识别方法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056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人类合成的能持久的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的有毒化学物质。由于人类的大量的使用这类物质,导致了全球环境的污染。又因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和广范围流动性,使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在全球扩散和在生物体内累积,这些情况加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危害。所以建立一个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针对持久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危害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持久有机污染物的检测设备,提高持久有机污染物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对持久有机污染物检测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设计制作了一种可携带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仪器,可以对毒杀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干扰物进行检测。采用ZnO传感器与色谱分离相结合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达到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检测的目的,具有方便、快速、准确度高等特点。  在仪器装置检测到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式特征提取和训练识别前,我们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因为量纲、样品浓度、环境温度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影响。我们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时,采用PCA算法和LDA算法。最后根据提取的模式特征使用SVM和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出分类器,对待测样本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可以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分类识别,并有很好的分类效果。
其他文献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师首先应当是人才。那么,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群体,应当怎样营建自身的素质结构,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说,不同的时期和条件,赋予教师职业素质以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应涵盖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和教育特质三大要素。    一、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素质培养的主导    每当提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可能会感到它大而空,是“务虚”。有不少人认为,教师只要掌
基于异步多雷达的目标跟踪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军事打击与防御、航空航天、机器人导航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十一五”武器装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而研究生德育工作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核心,在研究生全面培养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研究生的德育教育问题也日益彰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亟待改革。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断层。这里所谓的“断层”,是指由于学校对研究生
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界在广泛探讨德育脱离实际、实效低迷的问题时,普遍认为本来源于生活、为解决生活问题和应答人生困惑而产生的道德理论,在实践中却与生活发生了疏离,成为道德教条,使受教育者感到窒息,无法真正提升其道德水平,过上美好的生活。针对这一点,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德育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倡导德育要回归生活。德育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应该鼓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过“善的
精准施肥是精准农业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而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的快速准确获取是精准施肥的关键。目前,土壤养分的检测以农田采样、实验室预处理、检测为主,不能满足快速获
校园文明建设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良好的校园文明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良的学习风气、文明的素质修养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综合体现。校园文明的建设工作就是努力营造这种高品位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感悟、去思考、去理解,在这种氛围中净化灵魂,净化人格,完善自己。  我们认为,校园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文明、秩序文明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网络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日益广泛,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越来越大。这一现实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观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力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了解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找出适应网络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途
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讲究标准化和模式化,而农人对待庄稼,只能够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成全它,所需要的是一颗容得下“慢慢来”的平和之心和能关注生命的期待之心。这个观点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育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所背负任务的艰巨性。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只有顺应教育规律,不断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