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口疮(Orf)又称羊传染性脓疱皮炎(Contagious pustular dermatitis,CPD)、结痂嘴(Scab mouth)是由羊口疮病毒(ORFV, orf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山羊是本病的主要感染对象,初生羔羊因为免疫体统不完善更易被感染,由于羊口疮病毒具有免疫逃逸机制,因此能够反复感染山羊。随着养羊业的快速发展,羊口疮已成为影响养羊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羊口疮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病原分离材料仅限于结痂和口唇病变病料;②羊口疮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极度缺乏;③与病毒毒力和免疫逃逸相关的基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病毒免疫逃逸机制不清楚。本研究以杨凌的3个规模化养殖场的奶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抗凝血、口腔棉拭子和乳汁,采用NaI法和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基因组DNA, F1L为引物进行病原学检测。以表观正常病原阳性的外周血为原料,在牛睾丸原代细胞上分离羊口疮病毒,并对病毒进行特征性细胞病变(CPE)鉴定、PCR鉴定和亲缘分析。对羊口疮病毒FX0910强毒株及该毒株人工毒力致弱的弱毒株(low virulent ORFV-FX0910,lvORFV)的ORFV-121和vIL-10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如下试验结果: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羊场外周抗凝血病原阳性率为21.25%,口腔棉拭子病原阳性率为25%,乳清病原阳性率为16.12%;B羊场外周抗凝血中病原阳性率为27%,口腔棉拭子病原阳性率为8.1%;C羊场外周抗凝血病原阳性率为34.23%,口腔棉拭子病原阳性率为18%,乳清病原阳性率为30.63%。2.将病原阳性抗凝血处理后接种于牛睾丸原代细胞,盲传3次后可观察到细胞病变。病毒接种牛睾丸原代细胞后可见细胞变圆、裂解、折光性增强;B2L、VIR基因PCR产物经核酸电泳分析,分别在1100bp和550bp附近出现特异性条带;亲缘分析显示该病毒与羊口疮病毒印度株和希腊株亲缘关系较近,说明该毒株为羊口疮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杨凌株(ORFV-YL)。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如下:lvORFV的ORFV-121基因118位的谷氨酸缺失,说明该处发生的碱基突变为有意突变,该突变导致弱毒株相应蛋白的亲水性、二级结构发生变化,蛋白的抗原性在很多区域发生本质改变;vIL-10在氨基酸水平出现了5个氨基酸位点突变(14:V→W、49:A→P、57:T→M、72:R→C、79:I→V)和79位插入一个色氨酸。这些位点差异导致蛋白的亲水性、二级结构和抗原性发生了变化。结论:1.被调查羊场奶山羊不仅携带羊口疮病毒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其中一些带毒羊还可通过口腔分泌液和乳汁向环境散毒,整个羊场发生羊口疮的风险较高;2.本研究首次发现羊的乳汁中存在羊口疮病毒的现象;3.本研究找到了分离羊口疮病毒的新途径和材料,促进了羊口疮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4.证明羊口疮强毒株和弱毒株之间存在一些基因的变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