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我国重新修订了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更加强调了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呼吁各地区、各学校要更加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同课异构”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教研活动,对其他学科的教学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了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使广大通用技术教师熟悉“同课异构”这一模式,并促进“同课异构”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提高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实际,试图寻找与挖掘“同课异构”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促进作用,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程度的展现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广大通用技术教师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地质版《技术与设计2》中的第三章系统与设计第二节《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比较研究法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对通用技术“同课异构”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点。在通用技术教学现状的背景下,结合十九大报告与《2017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了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与师资力量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分析了“同课异构”与通用技术的相关含义,并阐述了同伴互助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以及比较教育研究理论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第三部分:“同课异构”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必要性分为时代背景、新课改需要、传统备课形式的局限与同课异构促进通用技术有效教学四方面;可行性分为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发展趋势、通用技术课程的多元性、教师的个体差异性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第四部分:高中通用技术课“同课异构”教学过程研究。该部分对两所不同学校的两位通用技术教师的两堂课进行评价,笔者利用实习机会参与了其中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该部分主要从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与教学反思阶段进行了对比研究,又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效果四个维度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与方差分析。笔者首先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进行总体分析,然后通过量表的形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了影响通用技术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最后两位教师进行互评,归纳总结优缺点。通过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反思四部分的对比与量表数据,结合教师互评,笔者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与完善。第五部分:对通用技术“同课异构”教学的思考。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梳理出“同课异构”的一般模式,并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同课异构”的线上交流模式。本部分最后,通过对两位通用技术教师进行访谈,归纳总结出“同课异构”对通用技术教学的启示以及对通用技术“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