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专家这么说,北爱尔兰这一地区对英国而言,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涵义大致是说,因北爱内部两大族群认同差异而扩及社会诸多层面的冲突,导致北爱尔兰政治经济发展停滞,形成英国治下最贫瘠的一区。北爱尔兰问题与其它族群冲突个案之不同在于,它根本上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的问题,它掺杂了认同对立与多种地位不平等——涉及政治、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组成北爱尔兰社会之两大族群——新旧教徒,各自的社会主体在政治和文化认同上针锋相对,认同差异导致的对立在特殊历史的推波助澜下,各种不平等逐渐加诸于属于少数族群的天主教徒身上,使其成为弱势族群。而各种不平等又强化着认同的分歧,两者关系形成循环。近二十年,特别是《贝尔法斯特和平协议》的签订,北爱社会通过一系列努力,正一步一步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绝大多数学者都同意,族群冲突是后冷战时期最为突出的一类冲突,该类冲突既带有极端性与非理性,也对国际安全议程产生了重大冲击。研究如何在族群严重对立和分裂的社会,实现族群和解,对于族群冲突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应当说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历史背景出发,寻找北爱尔兰问题的历史根源,接着探讨北爱尔兰族群对立之三个面向:首先是文化面向,探索宗教信仰如何在北爱尔兰形成族群冲突之认同基础,并形成族群对立的那一道界线;接着是政治面向,了解北爱尔兰冲突双方之政治认同、北爱尔兰政治机器如何运作、其间各政治势力竞争与冲突之状态又为何;社会经济面向上,分析北爱尔兰族群对立如何影响北爱尔兰社会隔离,影响层面及于何处。其次,本文通过分析北爱和解进程,北爱宗教文化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政治架构层面的权力共享,社会生活层面的社会公正和族群交流,梳理族群和解的方略。最后,因为爱尔兰、美国、欧盟等外部实体也有效地促进了北爱和解进程,因此本文补充分析这些外部因素在北爱和解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