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ily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产资源法》实施以来,我国矿业发展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伴随而来的也有矿难频发、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整体前进步伐。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唯一所有人,享有矿产资源所有权,因矿产资源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和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这两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国家不可能把其享有的矿产资源所有权移转给其他主体,但为了最大化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仅有国家来开采利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国家需要其他主体来配合,由其他主体享有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其他权利,这一权利可以与矿产资源所有权相分离而单独存在,这就是矿业权,矿业权在两级市场中的出资便应运而生了。矿业权首先是在一级市场中由国家让渡给自然人、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主体后,这些主体享有了矿业权但其想放弃直接开采矿产资源进行收益而又不愿承担损失,进而他们采取作价出资、出租、出售等方式在二级市场中将矿业权移转给其他主体,进而能取得相应对价。在实际中,矿业权出资作为矿业权市场运行方式,是一种复杂且重要的方式,因为矿业权出资可以体现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人地位、扩大公司筹资方式以及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也可以吸收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同时可以缓解出资人由缺少现金资本带来的压力,但这个问题却往往被简单化,如大多地方规章仅用“作价入股”一词来表达,有的还规定了探矿权和采矿权可以采取作价出资、出售的方式出让,其中采矿权可以采取抵押、出租的方式出让。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矿业权出资已是经常发生的经济活动,而在相应的法律中却没有出现矿业权出资的字样,也就是说,对于现实中有关矿业权出资的法律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这必然会给矿业权出资人带来不应有的法律障碍。现行《公司法》中关于出资标的物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业权的出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允许具有经营价值的财产出资来满足社会上庞大的资金需求进而完善出资形式迫在眉睫。建立完善的矿业权出资制度,是增强我国矿业经济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根据《矿产资源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可知矿业权的流转已有法律依据,但仅存于“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的规定中,立法上的缺位导致矿业权出资的效果不尽人意。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矿业权出资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完善矿业权出资的法律建议。第一部分重点对矿业权进行分析,并写明矿业权出资的现状和意义。第二部分以公司法为视角,分析矿业权出资存在的法律问题。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主要国家对矿业权出资的立法现状与实践经验,并得出启示。第四部分是完善矿业权出资的法律建议。
其他文献
水泥灰土稳定砂具有早期强度较高,整体性好,浸水稳定性好,抗折性能好等特点,在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分析水泥在水泥灰土稳定砂结构中的强度机理,改善水泥灰土稳定砂
介绍了基于Mie理论的光散射法,阐述了激光测粒仪的检测原理。提出了用双波长激光测粒仪检测铁粉矿浆粒度的新方法,搭建了双波长激光测粒仪的实验平台。克服了传统单一波长所带
简单查看一下MG针对1987-1989年这一时间段的图表可以发现以下两个事实;(1)回想一下预报只有在所报地震震级Mpred≥5.0时才发布,真实的VAN预报的成功率为79%,在只将的地震当做预报成功时,成功率为45%。(2)VAN的预警率对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人力资本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重要资本。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提高自
【正】 一、如何落实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并指出:“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
当前大庆油田提出“原油持续稳产、创建百年油田”战略目标,为确保机采井正常生产、稳定油田产量,从而实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近年来油田作业施工井数、作业费用逐年增加,
文[1]通过将x2变形成x1+(x2-x1)或x1·x2/x1利用抽象函数性质和单调性定义,证明抽象函数单调性.认为这种变形是本题的难点,且若不这样变形,则无法判断f(x1)-f(x2)的符号.笔者对此不敢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基于主观判断和有限资料解释的概率地震危险性研究的输入(地震震源区、地震发生率、衰减函数等)都是不确定的。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我们要考虑:(a)如何“合理地”确定单值概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行业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其造价控制越来越受到建设企业的重视,如何把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