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领导作为特定的教育研究领域,对其探索和发展不仅包含具体的、物质的、显性的操作性与技术性问题,也应包含抽象的、意识的、隐性的等隐藏并贯穿于课程领导过程的伦理性与文化性问题。课程领导伦理是在特定课程改革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意念,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表征和适用范围。作为人性向善的规范,课程领导伦理规范体系一方面是课程改革活动得以存在的意志根据,它以指导和调节课程改革活动过程中各种关系的精神力量始终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它在尊重不同文化传统和个体伦理价值差异的前提和基础上,促进各种价值理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发展,力图实现各种价值观念的交流和共进。作为课程改革活动中人性向善的规范,课程领导伦理通过其道德规范性而隐蔽地发生作用,也就是说,课程领导的实践过程就是其伦理规范具体实施的外在表现。因此,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说明了课程领导伦理的研究背景,之后在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背景的基础上,阐明课程领导伦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确立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作为特定教育活动群体间隐形的、强制的、约定俗成的精神契约,课程领导伦理具有丰富的内涵特点和特定的遵循原则。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从意识形态入手,从内涵、特点和原则等方面阐述课程领导伦理的基本存在意义。它的存在意义的形式表现不仅包含宏观的社会基本人际关系规范,也包含微观的特定研究领域范畴,还有更具体的、特殊的哲学研究领域等等。通过对课程领导伦理的内涵、特点、原则等本质问题的探讨,本论文进一步明确和辨析了课程领导伦理的现实存在和发展过程,反映了课程领导伦理在其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表现形态,深入说明了课程领导领导伦理是如何因其本质属性规范和引导了课程领导实践。在明确了课程领导伦理的特点和原则之后,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探讨了课程领导伦理的价值表征与向度实质。首先,课程领导伦理贯穿和指导课程领导的方方面面,它的价值表征既关乎整个课程领导的发展,也和课程领导中的两个重要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紧密相连,相应地,课程领导伦理的价值也具体存在于课程领导实施、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生发展权利三方面。然后,课程领导伦理的价值表征又在不同的运作体系上发生作用,延伸和发展了不同的伦理向度。这些伦理向度包括以社会关系伦理出现的课程运作、课程领导实践的行为规范和课程领导伦理表现的专业自觉等。从意识形态、行为实践和制度规范等层面对课程领导伦理的类型和形式进行脉络梳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一步阐明课程领导伦理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交互的主客体作用关系。发展总是伴随着冲突不断变化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课程领导伦理自身也存在多元的冲突范型,这些冲突阻碍和限制了课程领导的发展及其伦理规范的完善性。论文的第四部分从保障课程领导的顺利实施和完善其伦理规范的角度出发,对课程领导伦理冲突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消解冲突的策略和课程领导伦理的实现路径。文章首先界定了课程领导伦理的冲突范型,这些冲突范型既包含历史性的、外在的价值冲突,也包含课程领导伦理主体中个体与实体的冲突,以及道德结构内部的要素冲突。同时,论文分别从团体取向、多元文化和制度规范等角度认为应该从人文关怀取向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塑造、课程领导伦理冲突的文化调适和课程领导伦理实现的制度自觉等方面进行消解。然后,基于课程领导伦理的实现意义,着力从课程领导伦理德性的回归与重塑、行为的认同与践行和制度的建构与革新等方面构建能够满足课程领导实施要求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环境,旨在重构新的伦理模式,促进课程领导伦理和谐、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