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钟嵘《诗品》“滋味”说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a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味”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诗歌批评的重要范畴。梁钟嵘《诗品》作为最早的专论诗歌的理论著作,以“滋味”说中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的五言诗作了系统的论述,对重要的五言诗人以“滋味”说所蕴涵的美学质素为标准进行晶第,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批评“诗味”论的传统。本文立足“滋味”说这个“诗味”论源头,参考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方法论,对“味”进入古典诗学的过程进行考察,对“滋味”说的诗学意蕴进行细致分析,对钟嵘之后的“诗味”论的重要发展进行联系比较,以期对“味”这一范畴有新的理解。 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以“味”论诗的渊源和“滋味”说的兴起。作为生理感觉的“味”最终进入古代诗论的话语领域,成为一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批评术语被确定下来,可以说我国古代哲学,尤其是思维方式,是其最主要的衍化基础。本文从使用实际出发,将演进的过程分为:“味”的比喻使用阶段和“味”的独立诗学意蕴阶段。从文体来看,古典诗歌对含蓄美、素淡美的倾心是以“味”论诗的文体基础。魏晋玄学影响下的审美观、盛行的人物品藻之学、同期传来的古印度“诗味”理论、钟嵘个性化的心理结构,这些都为“滋味”说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总之,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使“滋味”说在诗论中确定下来。“滋味”说表征接受主体体验性地、审美性地不断介入对象的无止境的过程,同时,其自身也作为结果而存在。 二、钟嵘“滋味”说的诗学意蕴分析。只有对“滋味”说的具体诗学意蕴进行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考察、分析我国“诗味”论史上多样的“味”论形态。穷情——写物、自然——直寻、怨——清、风力——丹采,这四组范畴以“吟咏情性”为中心,浑然一体,互为影响,共同构成了钟嵘诗歌本体论上的“滋味”,反映出,“滋味”是个多向度的、多层次性的、包容性的概念。以“滋味”为标准对诗歌、诗人进行“品第”的过程,正是对作品整体风神的把握过程,反映出“味”的动态建构性。 三、“滋味”说对其后“诗味”论的影响。唐代、宋代是中国诗歌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诗味”理论蔚为大观的时期。相比于钟嵘“滋味”说,其后的 新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摘要“诗味”论与“意境”理论相联系,继续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上对“诗味”做深入的开掘。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苏拭的“至味”说、严羽的“兴趣”说都将“诗味”引向通过有形观照无形,通过有限观照无限,经由实境升华为虚境,体验精神充实和生命自由的高度。这都对钟峡的以抒发“怨情”为主的包容性的“滋味”说做了彻底的提升,直接在玩味“诗味”中感会生命本真。这对诗美创造者和接受者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钟雌“滋味”说为立足点,以接受美学为方法论,对“诗味”论做大致的测览后,得出的观点是:诗本体意义上的“滋味”是个多向度的、多层次性的、包容性的概念。它以自身的丰富性召唤接受者的参与。“滋味”说表征接受主体体验性地、审美性地不断介入对象的无止境的过程,同时,其自身也作为结果而存在。打破只注重在作者或诗本体上研究“诗味”的割裂做法,这样才能在“味”的开放性中,对“诗味”论做开掘深度、多样性形态这两个层面的说明和把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应用他莫昔芬(TAM)促排卵准备内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进行冻融胚胎移植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205
选取PM2.5污染较严重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内的9个大城市和西部第一城重庆市等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拟从影响空气中PM2.5含量的两大根源—
高等学校作为孕育高精尖人才的摇篮,是为国家发展和建设事业培养重要人才的支撑。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落实,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规模迅速扩大,使得高校固定资产大幅度增
<正>【案例1】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然后单独提出算式"34+16"。
探讨了西藏甲玛中新世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通过对岩体(脉)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研究、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及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甲玛花岗斑岩表现过铝质花岗岩
研究显示:管理者的用脑习惯与其管理和决策的效果有很大关系。当人们在分析、判断、推理和解析时,他们在应用左脑,而右脑则是感性脑,思维方式是重整体、情感和直觉。全脑管理
对烟草K326包衣种子的物理特性(三轴尺寸、千粒重、孔隙率、休止角、内摩擦角、滑动摩擦角)和空气动力学特性(漂浮速率、漂浮系数)进行测定,得到包衣种子的三轴尺寸平均值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办学数量、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对教育的投入却没有相应的提高,高校得到的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两者成为国家和社会必须关
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大学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大学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平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是大学发展和变革的基石。因此,作为一个极为紧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