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味”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诗歌批评的重要范畴。梁钟嵘《诗品》作为最早的专论诗歌的理论著作,以“滋味”说中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的五言诗作了系统的论述,对重要的五言诗人以“滋味”说所蕴涵的美学质素为标准进行晶第,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批评“诗味”论的传统。本文立足“滋味”说这个“诗味”论源头,参考西方现代接受美学的方法论,对“味”进入古典诗学的过程进行考察,对“滋味”说的诗学意蕴进行细致分析,对钟嵘之后的“诗味”论的重要发展进行联系比较,以期对“味”这一范畴有新的理解。 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以“味”论诗的渊源和“滋味”说的兴起。作为生理感觉的“味”最终进入古代诗论的话语领域,成为一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批评术语被确定下来,可以说我国古代哲学,尤其是思维方式,是其最主要的衍化基础。本文从使用实际出发,将演进的过程分为:“味”的比喻使用阶段和“味”的独立诗学意蕴阶段。从文体来看,古典诗歌对含蓄美、素淡美的倾心是以“味”论诗的文体基础。魏晋玄学影响下的审美观、盛行的人物品藻之学、同期传来的古印度“诗味”理论、钟嵘个性化的心理结构,这些都为“滋味”说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总之,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使“滋味”说在诗论中确定下来。“滋味”说表征接受主体体验性地、审美性地不断介入对象的无止境的过程,同时,其自身也作为结果而存在。 二、钟嵘“滋味”说的诗学意蕴分析。只有对“滋味”说的具体诗学意蕴进行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考察、分析我国“诗味”论史上多样的“味”论形态。穷情——写物、自然——直寻、怨——清、风力——丹采,这四组范畴以“吟咏情性”为中心,浑然一体,互为影响,共同构成了钟嵘诗歌本体论上的“滋味”,反映出,“滋味”是个多向度的、多层次性的、包容性的概念。以“滋味”为标准对诗歌、诗人进行“品第”的过程,正是对作品整体风神的把握过程,反映出“味”的动态建构性。 三、“滋味”说对其后“诗味”论的影响。唐代、宋代是中国诗歌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诗味”理论蔚为大观的时期。相比于钟嵘“滋味”说,其后的 新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摘要“诗味”论与“意境”理论相联系,继续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上对“诗味”做深入的开掘。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苏拭的“至味”说、严羽的“兴趣”说都将“诗味”引向通过有形观照无形,通过有限观照无限,经由实境升华为虚境,体验精神充实和生命自由的高度。这都对钟峡的以抒发“怨情”为主的包容性的“滋味”说做了彻底的提升,直接在玩味“诗味”中感会生命本真。这对诗美创造者和接受者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以钟雌“滋味”说为立足点,以接受美学为方法论,对“诗味”论做大致的测览后,得出的观点是:诗本体意义上的“滋味”是个多向度的、多层次性的、包容性的概念。它以自身的丰富性召唤接受者的参与。“滋味”说表征接受主体体验性地、审美性地不断介入对象的无止境的过程,同时,其自身也作为结果而存在。打破只注重在作者或诗本体上研究“诗味”的割裂做法,这样才能在“味”的开放性中,对“诗味”论做开掘深度、多样性形态这两个层面的说明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