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一方面,经济金融化在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经济金融化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投融资渠道、风险管理途径等。另一方面,经济金融化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例如投资挤出和经济金融危机等,对实体经济发展施加负向的阻力。当前,实体经济整体的投资收益率偏低,固定资产投资率逐年下降。而经济金融危机的发生,更是让人们对经济金融化产生更大的疑惑与焦虑。经济运行中暴露的“脱实向虚”、金融偏离支持实体经济、金融体系“自我膨胀”“资金空转”等诸多问题,使得经济金融化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成为学者和业界关注的研究热点。为了厘清经济金融化的内涵,本文从宏观经济、资本积累和社会权力分配三个视角分别阐释了经济金融化的涵义。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金融化的典型事实和特征。结合我国的经济金融化现状,本文构建了经济金融化指标体系并采用变异系数法、二元权分配型矩阵法等具体测算了国家层面和省际层面的经济金融化指数。通过各省份经济金融化指数的聚类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各省份的经济金融化水平呈现三个层次。关于微观企业经济金融化方面,本文将企业从金融渠道获取利润占营业利润的比重作为衡量实体经济金融化的指标,然后测算了十个实体经济行业经济金融化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实体经济行业的经济金融化水平和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经济金融化的实现机制上,本文从金融视角出发,分市场、机构、产品和收入分配四个方面分析了经济金融化的实现机制。继而从实体经济视角出发,分投入产出、产业结构、产融结合、公司治理和技术因素五个维度分析了经济金融化的实体经济因素。在得到各省份经济金融化指数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选取各省份人均实体经济产出、工业增加值占泛金融业增加值比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标以及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因变量,将各省份经济金融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探究经济金融化的实体经济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经济金融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拉动人均实体经济产出的提升。在当前大部分省份经济金融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推动金融行业发展,有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另外,经济金融化的提升对工业增加值与泛金融业增加值比率有一个负面的影响。这说明,随着经济金融化水平的提升,工业产值增速是落后于泛金融业的。这从侧面验证了当前阶段经济金融化对经济的“非对称性”影响是存在的。(2)经济金融化水平的提升,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经济金融化的居民消费财富效应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从金融资产视角看,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大约为0.04,住户存款的财富效应为-0.06。最后,本文针对当下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理念;(2)培育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3)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稳定有序发展;(4)统筹推进经济金融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