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蓄水保土功能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将不同地区的植被恢复样地构成植被恢复时间序列,从植物地上生物量、森林冠层降水分配格局,枯落物蓄水保土功能,土壤抗蚀性和土壤抗冲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并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蓄水保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喀斯特植被结构的恢复,其蓄水保土功能也随之恢复。植被恢复过程中,乔灌层盖度、显著度、高度和生物量都呈显著提高的趋势。群落高度和生物量的变化是先前缓慢增长,随后显著提高。到了恢复阶段的后期,乔木树种不论是从垂直空间还是水平位置上都占据主要的优势地位。相同植被恢复阶段,群落总生物量和最大持水量均为修文样地<荔波样地。修文样地乔林阶段最大持水量为荔波样地的29%,灌木阶段为33.9%,草坡阶段为35.8%。径流场观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阶段的提高,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0~15cm土层贮蓄水量乔林阶段比灌木阶段高1.03倍,比草坡阶段高1.17倍。在相同降雨场次中,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基本上都是:乔林阶段<灌木阶段<草坡阶段。原状土冲刷槽实验结果表明根系固土作用能够提高土壤抗冲性能。0-15cm土层荔波平均根系强化值为68.27%,贞丰样地平均根系强化值为56.18%。植物冲刷量与根密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修文和荔波的拟和方程分别为:y=14.087x-0.854和y=1.592x-1.2916高,其大小顺序为:乔林阶段>灌木阶段>草坡阶段。分散系数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土壤抗蚀性.能随植被结构恢复而得到增强。总体看来,修文样地的保土功能好于荔波样地。   本研究用层次分析法评价49个样地蓄水保土功能,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高、中、低三级。   
其他文献
本文以地锦和五叶地锦优良无性系的两年生繁殖苗为试材,以细胞膜稳定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等相关理化指标为依据,对地锦和五叶地锦幼苗进行了低温胁迫和盐胁迫下的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73-02  教学是具有很强时代感的活动,历史教学尤其如此。2014年高考渗透出历史教学要突出“历史的现实意义”。为此,我想就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从而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该论文主要研究了利用一些植物生理指标如:激素含量、硝酸还原酶、可溶性蛋白浓度等对红皮云杉进行早期测定的可行性.实验材料来自于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18~19年生红皮
树木细根的生产和周转对森林生态系统C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温带土壤资源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导致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RLD)和比根长(SRL)的季节性差异,以及细根生
本研究以一年生黑松(Pinus thunbergii)实生苗为实验材料,研究松材线虫病早期其寄主薄壁细胞的死亡过程和方式。按时间进程和与接种点上下距离的远近,对松苗分茎段进行粗分离和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88-0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品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再升华为新的知识、情感、能力,最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新教材反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