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传统经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transfemor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FI)相比,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RI)具有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且病人满意度较高的优势。尽管在西方国家有少量桡股动脉对比的卫生经济学研究,但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介入治疗以股动脉路径为主,且欧美国家的医疗费用与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差异,目前尚不清楚在中国接受这两种路径治疗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费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10年1月到12月之间的5478例PCI病例,应用倾向性评分的逆概率加权法(propensity score inverse probability weighting, IPW)方法比较了接受两种路径介入治疗患者的住院期间费用、穿刺相关并发症、依据BARC标准的出血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包括院内全因死亡、心肌梗死、住院期间的再次血运重建)之间的差异。结果:在5478例病例中,4837例(88.3%)经TRI路径。TRI组的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TFI组(odds ratio [OR]=0.27,95%confidence interval [CI]:0.17~0.44,p<0.00I);且TRI和TFI组间比较在通过IPW调整后仍然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OR=0.23,95%CI:0.14-0.35, p<0.001). IPW调整前后,MACE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OR=0.67,95%CI:0.34~1.29, p=0.230). IPW调整后TRI组的住院时间仍明显短于TFI组(6.3天vs.7.8天,差值=-1.5天,95%CI:-1.9天~-1.2天,p<0.001)。TRI组的总住院花费在未经IPW调整前明显低于TFI组。在经过IPW调整之后,TRI组的花费亦明显低于TFI组,差异为8241元人民币(¥)(¥58765.5vs.¥67007.0,差值=¥-8241.4,95%CI:Y-10344.0-¥-6138.9, p<0.0001)。在TRI组中,PCI术中花费明显低于TFI组(¥44367.2vs.49261.7,差值=-4894.5,95%CI:Y-6674.4vs.-3114.6, p<0.0001)结论:与TFI路径相比,TRI路径治疗可明显降低PCI病人的住院花费,减少出血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目的:分析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RBBB)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入选本院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入院的189例心电图显示右束支传导阻滞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最小年龄38.0岁,最大年龄86.0岁,平均年龄(61.3±10.3)岁,其中男性154例(81.5%),女性35例(18.5%)。右束支传导阻滞由心电图分析确定。采用Judkins技术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右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右心室射血分数。所有资料采用SAS软件处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189例患者中根据造影检查结果,确诊为冠心病者134例,其中男性116例(86.6%),女性18例(13.40%0),平均年龄(62.9+9.8)岁。排除冠心病者55例,其中男性38例(69.1%),女性17例(30.9%),平均年龄(57.74±10.7)岁。与不合并冠心病者相比,冠心病合并RBBB者,年龄较大,男性多见,糖尿病、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占35.1%、24.6%和40.3%。病变部位:前降支受累者最多见,占85.1%,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占62.7%,回旋支受累者57.5%,累及左主干者11.9%。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合并RBBB的冠心病患者,其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增加,合并高血压和/或既往心肌梗死史。危险因素越多,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冠心病发生率越高。结论:大多数合并RBBB的冠心病患者,其临床特征包括:高龄、男性、合并高血压和/或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当右束支传导阻滞伴不明原因胸痛或心电图异常难以解释时,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确定缺血性心脏病及病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