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明确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并提出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再次指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人”的城镇化建设,主要是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进而主动进行市民化。研究表明,目前数亿农民工处于“半城市化”状态,甚至被“边缘化”,其生活满意程度较低,严重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并成为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从代际视角分析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机制,对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加以综述,并设计研究的技术路线;其次,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2009年中国农村-城镇移民调查数据(RUMiC),选择影响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人格情感、人口与社会特征、社会保障、住房、区域等因素;再次,从代际视角,对农民工总体生活满意度及工作、收入、家庭经济、健康、住房、人际关系等6大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将具体领域的满意度作为中间变量,将收入、人格情感、人口与社会特征、社会保障、住房、区域等变量作为初始变量,通过最优尺度回归与路径分析,揭示初始变量和中间变量对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路径。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农民工总体生活满意度处于“一般”偏上;在6个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中,满意度最高的是“人际关系”和“健康情况”,满意度较低的是“住房情况”和“收入水平”;从代际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低于老一代农民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6个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对农民工总体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人际关系满意度和住房满意度对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对老一代农民工群体,人际关系满意度和健康满意度影响最大;对新老两代农民工群体,收入、人格情感、人口与社会特征、社会保障、住房及区域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影响总体生活满意度,并发现新老两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了提高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