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比较分析脱钙冻干骨(DFDBA)、脱钙冻干骨复合人重组骨形成蛋白2(rhBMP-2)、脱钙冻干骨联合钛膜的骨修复能力。方法 在3只犬股骨植入CDIC组合式种植体,种植体周围形成4mm×3mm×3mm的骨缺损,分别采用DFDBA、DFDBA+rhBMP-2、DFDBA+钛膜三种方法修复骨缺损。术后4周、8周、12周拍摄直接数字式标准X线片,观察种植周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和骨密度变化,了解种植体-骨整合过程中,DFDBA的诱导成骨能力以及rhBMP-2和钛膜对DFDBA成骨作用的影响;及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新生骨组织一种植体界面之间距离,旨在评估三种植骨方法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和骨整合的影响情况。结果 影象学观察显示:DFDBA组骨缺损逐渐为骨痂所充填,至术后12周,与宿主骨之间连接,界限模糊不清,新骨的骨密度与对照侧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DFDBA可单独用于修复种植周骨缺损,但成骨作用较慢;DFDBA+rhBMP-2组:与前组比较,该组新骨形成较早,术后12周时骨密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rhBMP-2可明显增强DFDBA的骨诱导能力;DFDFA+钛膜组:新骨形成速度与DFDFA+rhBMP-2相近,但术后8周后,新骨形成加速,且骨密度较高,故钛膜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能力,它能有效地阻隔纤维组织向新生骨组织生长,保证种植体一骨界面之间良好的骨整合过程。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术后4周,DFDBA组:胶原纤维组织充填移植物间隙,部分钙化结晶散布其间,种植体与宿主骨之间存在明显间隙;DFDBA+rhBMP-2组:新生骨小梁出现于植骨处,呈网络状分布,钙化程度较高,部分区域可见新生骨组织接近种植体界面;DFDBA+钛膜组:种植周有新生骨小梁生长,种植周间隙明显。术后8周,DFDBA组:胶原纤维增粗,新生骨小梁增多,钙化结晶沉积增加,但种植周间隙仍较清晰;DFDBA+rhBMP-2组:新生骨小梁进一步增多,呈编织状,但缺乏方向性,种植体与新骨组织之间界限进一步缩小;DFDBA+钛膜组:新生骨小梁相互融合成编织状,钙化程度增加,种植周间隙明显缩小。术后12周,DFDBA组:新生骨小梁呈编织状,钙化程度较高,附着种植体界面,种植周间隙已模糊不清;DFDBA+rhBMP一2组:新生骨小梁呈编织状覆盖于种植体表面,部分新生骨组织与种植体界面完全融合;DFDBA+钦膜组:新生骨小梁钙化程度增加,大量新骨组织覆盖于种植体界面。三组实验动物中,不同时期种植体一新生骨组织之间间隙呈减少趋势,各组不同时期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FDBA用于填充种植周骨缺损,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有益于保持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rhBMP一2和钦膜与DFDBA联合应用,能加速后者的成骨过程,有益于种植体一新骨界面的骨整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