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上海率先在全国拉开广电业整体制播分离改革的帷幕。为什么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反复与波折后,制播分离改革能够得以全面实施?本文从制播分离改革现时发生的必然性分析入手,以制度经济学作为基本的理论框架,将制播分离改革纳入到制度与制度变迁的范畴中加以研究。在中国电视业三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选取上海电视产业的格局变迁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制播分离改革得以实施的必然规律与根本动因,并尝试预测出这一改革的未来走向。本文首先通过供求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对价格变动加以分析,寻找到我国电视产业经营与管理制度变迁的市场动力之所在。然后,借助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模式,观察相对价格变动对于电视产业中不同利益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分析他们所能做出的种种旨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反应,以从中发现决定制播分离改革发生的现时必然性,进而,对“什么是制播分离”、“为什么要制播分离”、“如何制播分离”等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和本质性的认识以及学理层面上的重新审视。本文发现,制播分离改革仅仅是“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电视产业追求规模化发展的第一步。改革的最终目标不是“分离”而是“整合”,不是打破垄断,而是缔造更高层面的规模经济。它也不仅仅出于行业利益拷量,更有着长远、重大的国家如何主导市场的政治经济学意义。但是,由于存在有不同的利益期许,作为“条”的总局与作为“块”的地方利益集团之间又需要在反复的谈判与妥协中,寻找到制播分离的“最佳”操作模式。这必然使得制播分离改革包含一定的变数,有待进一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