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既有多层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2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能源消耗量越来越多,全球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地能源危机频发,节能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建筑是耗能大户,特别是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40%左右,建筑节能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所有的建筑中非节能建筑占到了95%以上,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是建筑节能的重点对象。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节能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供热节能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全市完成2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供热系统热效率平均提高10%,实际平均能耗降低10%以上,建筑能耗比“十五”时期降低17%的规划目标。按此目标,2010年前北京市计划完成4030万m2既有非节能建筑的改造任务。本文研究的课题正是在这个关键阶段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能为北京市既有住宅节能改造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有用的建议。   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大量的软件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既有住宅的能耗现状,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了解的该课题目前发展的情况,并在目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出了围护结构各部分“协同工作”的概念。并分析了在“协同工作”的要求下,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基本原则。随后本文分析并论证了北京地区围护结构各部分节能改造具体技术措施。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出的数据来分析围护结构各部分节能改造的不同要求,并最终确定适合各部分的改造措施。   本文的重点是对围护结构各部分“协同工作”的论证。通过大量的模拟、对比、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在“协同工作”的要求下,对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改造后节约下的能耗,要大于单独改善围护结构某一部分节约下能耗的累计值。本文的研究,笔者通过合理的、科学的设计,论证了“协同工作”的概念,使得建筑节能达到了1+1>2的效果。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冲突造成了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使建筑师开始思考如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住宅建设量大面广,目前农村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正在一定程度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建设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已迫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由此中国建筑历史进入了承上启下、中西交融的近代历史时期(1840年一1949年)。新的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随
自然通风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良好的通风条件对于保持建筑室内的热舒适度有着很大的帮助。在中国夏热冬冷地区,鄂东北传统住宅有其独特的通风体系,通过冷巷、弯水、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水平的持续发展,丘陵地区的许多城市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丘陵城市对生态可持续和自身特色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建筑工作者对建筑节能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切实可行的珍贵成果。但是,这些节能工作大多是围绕建筑本身考虑,对于规划层面的节能设计进行综合研究的不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的能耗在我国所有能耗中占比加大,中小学建筑的能耗在建筑能耗中亦有很大的比重。现在,世界各国均深入的研
近年来,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战略背景和国家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项目投入的宏观环境下,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富裕、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逐渐被纳入到各级政府议事日程
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地,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在具体环境条件下演化的过程。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城市生态思想的本质所在。人类的存在形式表现为一种社会
在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特殊的民族聚落,称为屯堡(音pǔ)。屯堡由明代卫所屯田形成,经历六百余年的演化,形成了以江南文化为主导的特殊文化体系——“屯堡文化”。近年来,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