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悲鸿的写实主义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le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著名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影响了整整半个多个世纪的中国画坛。今天,再次阅读徐悲鸿的艺术笔谈,欣赏他惊世骇俗的作品,无论长幅巨制还是随意小笔,我们都无不为他那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所震撼。写实主义的绘画思想是徐悲鸿绘画思想的精髓,徐悲鸿自1918年在北京大学的《绘学杂志》发表著名的《中国画改良论》,明确他的绘画思想的主体“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到1947年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写实主义绘画思想逐步由稚嫩走向成熟,他所强调的根本便是师法造化、取材于生活,而贯穿其中的精神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本文侧重联系史实探索徐悲鸿绘画思想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只空谈心得。徐悲鸿自幼饱读诗书,对绘画情有独钟。成年师从康有为,深受康“卑薄四王,推崇宋法”、“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思想的影响。而中国画当时一味泥古、颓废的现状,美术界一浪高过一浪的变革呼声,都激励着年轻的徐悲鸿去深入探索中国画的改良。1917年,徐悲鸿取道东洋,赴日考察学习,深为当时西方写实之风影响下的日本画所震撼。在日本的学习生活经历也为徐悲鸿不久以后的法国留学在思想上做出了充分的准备。1918年,徐悲鸿加盟蔡元培组织的画学研究会,与陈师曾等画界先哲切磋、讨论,才艺大有长进。1919年徐悲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留学苦读,他是带着吸收西人写实思想改良中国画的远大而现实的理想,一步一步实现他的梦想。1927年徐悲鸿回国,以南国艺术社和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为阵地,逐步展开了他的以写实思想改良中国绘画的伟大实践,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有着独特的表现。 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说,徐悲鸿写实主义的绘画思想符合抗战的需要,其“艺术为人生”的人生观顺应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大众艺术观,徐悲鸿写实主义的绘画因而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画界的主流。徐悲鸿对艺术教育特别重视,他深知改良中国画需要许多人长久的共同努力。他不但义无反顾的承担起画坛“伯乐”的重任,而且在其作品中身体力行的贯彻写实主义画风,为人师表。终于培育出了诸多中国美术界的中硫砥柱,成就了较为完整的、有独自特色的中国美术教学体系。并首先开设美术院校附属中学,为中国美术输出梯级人才。这一切努力振兴了中国美术,为中国美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当然,我们不能说徐悲鸿的绘画思想十全十美,它也有自身不可弥盖的缺陷,特别是对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和艺术本身自律性的重视不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求全责备,没有偏爱就没有艺术,何况历史、环境等外因和艺术家自身的内因,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任何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无法逃脱的。对这些我们都应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对于艺术中“否定之否定"命题的认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从而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认识写实主义的意义。沿着这一思想主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这一个部分主要论述徐悲鸿的生平,以及写实主义绘画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 二、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思想的产生徐悲鸿对国画进行写实主义思想、理论的改革,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中国“写实主义”美术进军的号角。 三、徐悲鸿“具有中国色彩”的写实主义绘画思想的确立第三部分主要是梳理写实主义绘画思想的发展脉络、历史价值和现代启示。 四、写实主义思想在徐悲鸿绘画作品中的体现本部分选取了几幅能体现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的作品,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写实主义。 五、美学范畴中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思想@2 本部分进一步发掘徐悲鸿先生的写实主义精神。 六、艺术中的“否定之否定”原则与徐悲鸿“写实主义”的得失要超越以往的对于徐悲鸿非黑即白的单一评价,站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上,本着艺术的螺旋式发展观来评价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思想。
其他文献
中越边境线(广西段)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廊一圈”构想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推动下,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对接东盟国家的前沿地带,区域交往的热点,政界、学界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同时也是保护人类生存安全的生态屏障。林业是以培育森林和生产木材及其他林副产品为对象的生产部门,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
本文对留美生与近代“新音乐”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追溯了西方音乐初入中国的情形,描述了中国近代音乐演变的历史契机和致变因素,其关注点将聚焦于留美生的
清初,山东土地荒芜,百姓大量逃亡,农业生产陷入困顿。这种局面对于百姓无疑是个灾难,对于封建政府来说,办不利于其巩固统治。清政府为扭转这种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奖励垦荒。
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余论三个部分,以明代特殊的学术文化现象:讲学活动为对象,以南京为考察中心,探讨晚明讲学活动的历史命运进程,时间大致从嘉靖初期王阳明讲学时代至万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