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以《南方周末》2000-2007年的相关文章为重点分析对象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来,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加速消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担忧。与此同时,文化建设滞后,没有取得明显成效。新世纪出现了一股文化热潮,对文化、对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传统文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等文化基本问题,在行动中加以实践,在理论上进行探讨。从实践方面看,公祭“古人”泛滥成灾,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呈现了突出的形式主义特点。从理论方面看,文化学界的探讨过度集中于传统文化,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唯一取向。但是,传统文化只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如果文化学界对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缺少有效的辨别,对外来文化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文化的现实需要缺乏合理的把握,这一取向对文化建设就没有实际意义,更多的是带来负面影响。其中《南方周末》的“文化版”是新世纪文化讨论的主要阵地之一,在2000-2007年发表了不少有关文化建设的文章,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归纳分析,将它们的基本观点,即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与新世纪文化建设相结合,与20世纪中国两大文化高潮(“五四”文化运动和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相比较,不难看出新世纪文化建设集中于“读经”、“《论语》”、“国学”三大问题,实际上,就是主流文化学人试图仅仅凭借“传统文化”来进行时下的中国文化建设。这一做法说明了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建设迷失了自我,偏离了正道,只能是离目标更远了。这就是本文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新意。因为,1、文化建设的正道必须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会,任何依靠“传统文化”的单一资源,漠视现代文化、外来文化来进行文化建设的打算都会落空。2、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和艰巨的过程,任何对待文化建设简单的、短期的和轻松的倾向都是无益的。3、当中国文化学人仍然纠缠于传统文化与文化建设的关系,陷入说不清理更乱的困境时,任何有关文化建设的建议都缺乏实质性的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当前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从经济转型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去分析、把握文化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  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去把握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建设的关系,并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孔子与儒学,简要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对当前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三部分在参考分析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文化热点问题:“读经热”、“《论语》热”、“国学热”,分析当前文化论争的积极与不足之处。  第四部分综合全篇,简要探讨新世纪“文化热”的社会效果,并对中国文化建设提出一些思考。
其他文献
“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这无疑是粮食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宣言,意味着中国粮食制度的彻底改革——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农
绘画,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脉络上从原始的图腾到装饰美化的运用,到宗教和人文的情感表达,到现实形象和事件的再现,再到抽象艺术“天马行空”的想象。尽管有着多
刘鸿生是民国时期江浙企业家中由买办商人转变为民族企业家的典型代表。在抗战之前、抗战时期、抗战胜利以后三个阶段,刘鸿生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抗战前十年
苏洵身处北宋仁宗时期,国家积贫积弱之格局业已形成。天下士人皆著书立说,以表其忧国忧民之心,苏洵也是这诸多士人之一。针对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情况,苏洵从哲学层面思考社会
本文分析了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水稻株形变化规律,指出了株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理性状的变化。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进行系统控制,在保证必要穗数的前提下争取大穗,并相
目前学界对于明清榆林地方史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该地区区域开发、环境变迁的研究。另外,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榆林镇,其城墙城堡、军队管理、供饷体制的研究也颇受重视。笔者以
古籍校注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是从古籍整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校勘学、版本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北齐书》进行较为系统的考校研究。  本文
唐代两京地区出土的大量墓葬,形成了由上到下的排序,过去学者们的研究已将唐代墓葬等级做出整体性的阐述,本论文将女性墓独立观察,其目的不在于凸显女性的特殊性,而是希望透
学位
古新世末次高温期 (LPTM)是始于 55.5 Ma、持续约 100~ 140 ka的短期变暖事件 , 属于晚古新世 - 早始新世时期的全球性温暖气候 . 古气候指标表明 , 高纬度气温在 LPTM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