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补脾肾法联合腹腔化疗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jnb2009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并对比中医温补脾肾法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癌性腹水与单纯腹腔灌注化疗治疗癌性腹水对癌性腹水的控制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腹腔灌注化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验证中医温补脾肾法在癌性腹水治疗中所具有的与腹腔灌注化疗的协同作用,确立中医温补脾肾法在治疗癌性腹水中的临床地位。方法:研究遵循随机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47例,采用SAS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在针对癌性腹水的治疗上,治疗组予代表中医温补脾肾法之温补脾肾方(具体处方为:干姜6g、白术30g、仙茅9g、仙灵脾9g、肉桂6g、干地黄15g,均采用免煎剂。)口服,同时联合腹腔灌注化疗(顺铂60mg/㎡+生理盐水1000ml,每10天一次,共做三次。)。其中,温补脾肾方在首次腹腔灌注化疗前三天开始口服,每日一剂,疗程为一个月。对照组单纯采用腹腔灌注化疗(顺铂60mg/m~2~100mg+生理盐水1000ml,每10天一次,共做三次。)。在治疗过程中统计两组患者接受腹腔灌注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反应、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等)的发生情况。在末次腹腔灌注化疗后一个月复查腹部B超,比较两组患者癌性腹水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的量的大致情况,根据WHO疗效评价标准,做出疗效评价,得出并比较两组患者癌性腹水的控制率。同时重新对患者进行KPS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情况,并进行两组组间的数据比较。结果:在接受治疗的47例患者中,最终达到观察终止日期者共44例,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1例。病例完成比例为93.62%,完成情况良好。治疗组对癌性腹水的控制率为73.91%,优于对照组的33.33%,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两组相关数据比较显示治疗组白细胞、血小板、血肌酐受腹腔灌注化疗影响要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显示了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结论:中医温补脾肾法联合腹腔化疗对癌性腹水的控制与单纯的腹腔化疗比较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也更好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温补脾肾法与腹腔灌注化疗对癌性腹水的控制产生了协同作用,显示了中医温补脾肾法在癌性腹水控制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方面的积极作用。本课题所设计的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针对癌性腹水的治疗手段,中医温补脾肾法在癌性腹水的治疗上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其他文献
学业情绪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考试等与学习有关的行为中所产生的各种情绪体验。个体的学业情绪与认知操作、学习动机发生紧密联系。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推动并指引初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20多年来的教育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普及义务教育上,对学前教育缺乏关
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了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风险投资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可以治疗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症反应的增加。急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3、12型患者是否具有认知功能损害。方法: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 Cerebellar Ataxia,SCA)1、2、3、12型患者23人,正常对照45人(年龄、性别、受教育
[目的]研究食用醋在蓝莓生产中的应用规律。[方法]以4年生"灿烂"兔眼蓝莓为对象,采用盆栽试验,以硫磺和硫酸钾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醋酸处理对蓝莓生长势及叶片全N、全P及全K
玫瑰(Rosa rugosa)是蔷薇属重要的观赏灌木,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也是蔷薇属植物育种的重要亲本。本研究以2份野生玫瑰种质(珲春、牟平)为母本,以2个栽培玫瑰品种(
八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仙,同时也是道教中较为著名的神仙,八仙作为一个神仙群体,不同于其他道教神仙的组合,在其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八仙团体也处于发展变化中,而宝物是指八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高龄老年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的分布 ,探讨apoEε4等位基因和AD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系统整群抽样方法获取样本进行社
体例作为著述的规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作为著作内容的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术上的更新与变化。本文围绕中医古籍体例沿革与学术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