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蛋白受体结合区及邻近区域适应性变异协同PB2-627K增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小鼠致病性的机制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52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当前在我国广泛流行,不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可跨种间传播感染人,潜在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活禽市场从业人员中较高的抗体阳性率表明H9N2亚型AIV跨种间感染人的现象非常普遍,但由于对人的致病性较低导致H9N2感染人的报道较少。AIV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是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毒株受体结合特性的HA以及影响AIV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复制能力的PB2基因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探究H9N2 HA和PB2关键氨基酸变异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以及致病机制对防控未来可能存在的大流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实验室在对华东地区活禽市场进行流行病学监测过程中分离到一株H9N2毒株,该毒株在HA和PB2蛋白上天然具有多个哺乳动物标记位点,但对小鼠为低致病性。为了探究可增强该H9N2毒株对小鼠致病性的其它分子标记,我们通过人工适应以及自然毒株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的方法发现了多个未曾报道的HA蛋白关键位点,同时对这些位点导致H9N2对小鼠致病性增强的机制进行了探究。1 天然携带哺乳动物分子标记的H9N2病毒SDKD1/15株生物学特性测定在对华东地区AIV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我们分离到一株天然具有哺乳动物分子标记的禽源H9N2毒株A/chicken/Eastern China/SDKD1/2015(SDKD1/15)。该毒株在HA蛋白上存在可增强AIV对α-2,6-SA结合能力的226L和228S分子标记;同时在PB2蛋白上存在可增强AIV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复制能力的E627K突变。在体外实验中,SDKD1/15毒株具有双受体结合特性,在哺乳动物源细胞中的复制效率显著高于禽源细胞,表明对哺乳动物的适应性较好。在对小鼠致病性实验中,SDKD1/15虽然天然具有HA(226L和228S)和PB2-627K等哺乳动物分子标记,但仅可在小鼠个别器官中进行短暂的低滴度复制,对小鼠为低致病性(MLD50>107.5 EID50)。另外SDKD1/15可通过气溶胶的方式在鸡群中传播,具备在家禽中大流行的潜力;同时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方式感染豚鼠,具有较强的跨种间传播能力。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虽然SDKD1/15毒株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哺乳动物,但还需要基因组其它未知位点的协助才能增强H9N2毒株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2 H9N2毒株SDKD1/15在小鼠体内的适应性研究为了探究H9N2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适应机制,我们将SDKD1/15毒株在小鼠肺脏中连续六次传代获得对小鼠致病性显著增强的SDKD1-P6毒株。相比于野生毒株,SDKD1-P6在全基因组中仅在HA蛋白上存在T187P,222-224位缺失(△222-224)和M227L突变,这些位点均位于受体结合区或邻近区域。通过反向遗传学实验发现△222-224单独突变以及T187P+M227L联合突变均可显著增强H9N2毒株在小鼠肺脏和气管中的复制水平和持续时间,以及对肺脏的病理损伤,从而增强对小鼠的致病性。在体外实验中,△222-224单独突变以及T187P+M227L联合突变均可显著增强H9N2毒株在感染哺乳动物细胞初期的复制水平,增强毒株在MDCK细胞中形成噬斑的能力。以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是由于HA蛋白突变(△222-224,T187P+M227L)可显著增强H9N2毒株对α2,6-SA受体的结合能力,以及对哺乳动物细胞和小鼠肺脏组织的亲和力。流感病毒的传播性同样和HA蛋白密切相关。△222-224单独突变以及T187P+M227L联合突变均不能使H9N2通过气溶胶的方式在豚鼠间传播,但T187P+M227L可使H9N2毒株具备在豚鼠间接触传播的能力。流感病毒对宿主的致病性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的研究表明HA蛋白突变(△222-224,T187P+M227L)需和PB2-627K协同作用才能导致H9N2增强对小鼠的致病性,另外这种特性不只在母本毒株SDKD1/15中起作用,在其它H9N2毒株中可获得同样的结论,因此排除毒株特异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新发现了 HA受体结合区及邻近区域位点变异协同PB2-627K增强H9N2对小鼠致病性,并阐明了致病机制,为防范H9N2病毒在未来可能存在的大流行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3 HA蛋白受体结合区198位变异影响H9N2亚型AIV对小鼠致病性的机制研究AIV在适应进化的过程中可自然发生氨基酸突变,但需要多个关键突变位点的积累才能使毒株具备跨种间传播和对宿主致病性增强的能力,因此很多重要的突变在毒株生物学特性改变之前不能被及时发现,导致应对大流行的滞后性。在本章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同样具有PB2-627K分子标记的两株H9N2拯救毒株对小鼠的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HA蛋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进行差异氨基酸的正向和反向单点突变,发现198N和198T分别可显著降低和增强H9N2毒株在小鼠肺脏中的复制水平以及对小鼠的致病性。198位氨基酸位于HA蛋白头部区域的190-helix区域,同时N198T突变导致HA蛋白糖基化位点数目的减少,因此该位点的改变可能影响毒株的受体结合特性。我们的研究表明198T和198N分别可显著增强和降低H9N2毒株对小鼠肺脏组织的亲和力,这或许是导致突变毒株对小鼠致病性不同的原因。流感病毒对宿主的致病性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HA-198T同样需要和PB2-627K联合作用才能导致H9N2毒株增强对小鼠的致病性。另外198位氨基酸位点的改变不影响H9N2毒株的抗原性以及热稳定性。重要的是,可增强对小鼠致病性的198T分子标记在当前H9N2流行毒株中占绝对优势(93.82%),表明H9N2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较大。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新发现了 HA蛋白受体结合区优势流行位点198T和PB2-627K协同作用可显著增强H9N2亚型AIV对小鼠的致病性,为防范未来可能存在的H9N2大流行提供了预警信息。4 HA蛋白受体结合区222-224位缺失增强H9N2亚型AIV对小鼠致病性的宿主因素分析决定病毒对宿主致病力强弱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病毒本身的特性,另一个是病毒感染后宿主所作出的应答。我们将感染rSDKD1-WT和rSDKD1-△222-224毒株的小鼠肺脏进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联合测序分析,发现HA蛋白△222-224突变使H9N2毒株诱导更多的宿主基因和蛋白差异表达。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功能分析结果表明rSDKD1-△222-224诱导的差异基因/蛋白参与的免疫相关生物过程条目显著多于rSDKD1-WT毒株;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rSDKD1-WT毒株诱导的少数差异基因/蛋白仅参与RIG-I-like受体信号通路,而rSDKD1-△222-224毒株诱导的差异基因/蛋白参与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我们进一步对这些天然免疫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rSDKD1-△222-224毒株可使大部分蛋白/基因表达水平上调,个别下调。综上所述HA蛋白△222-224突变使H9N2毒株诱导了更广泛以及更强烈的免疫反应,异常的免疫应答导致了严重的肺脏病理变化,因此增强了对小鼠的致病性。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是当代中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平台,是联结教育、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职业教育政策不仅是规范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针,而且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写照,更成为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将职业教育政策置于理论分析的中轴,从历史制度主义独特的时间观、历史观和制度观出发,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阐释政策文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经济效益高,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虾养殖品种。但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罗氏沼虾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中病害频发,并出现了生长缓慢现象,养殖户称为“铁壳虾”,给罗氏沼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尤其从2017年以来,扬州高邮和江都多家罗氏沼虾育苗场幼体出现暴发性死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给我国规模化养猪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PEDV毒株的基因变异使得现有的防控手段无法实现高效的免疫,寻找新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在众多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EDV感染导致猪肠
甲状腺是哺乳动物体内非常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状腺素和降钙素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必不可少。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年龄的增加,甲状腺疾病无论在宠物还是人体内均呈日益增加趋势,其中甲状腺癌是非常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的肿瘤,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手术、放射性碘和甲状腺激素等常规治疗在大多数患者身上效果较好,但对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没有明显效果。乳头状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癌,约占所有的甲状腺癌的8
研究背景:鼻部位于面部正中,是凸显面部特征的重要器官,承载着兼具美学与功能的重要作用。发生于鼻部的皮肤肿瘤会对病人心理,生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其肿瘤切除后的缺损修复一直很受临床医师重视。传统的缺损修复包括直接缝合、皮瓣转移及植皮,皮肤缝合适用于病灶范围小,皮肤松弛的局部缺损,鼻部区域因其皮肤较厚且活动度差,大部分缺损往往难以直接缝合;植皮术适用于较大的组织缺损,会导致供受皮区瘢痕残留,且有皮片
湖羊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白色羔皮的绵羊品种,以生产呈水波状花纹的羔皮著称于世。但近年来,湖羊的选育偏向于肉用性状的提升,忽视了原有的羔皮性状,此外,无计划的杂交,使得越来越多的湖羊基因混杂,湖羊羔皮品质急剧下降,优质种质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研究湖羊羔皮花纹形成的分子机制对湖羊羔皮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羊毛的弯曲度是决定羔皮品质的关键之一。根据花纹宽度和羊毛的弯曲程度,湖羊羔皮分为小花、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决策问题的环境与特点,群决策问题呈现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的趋势.决策者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中,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决策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是影响群体决策的重要因素,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相结合必然可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决策理论.在大数据背景下,群体决策环境以及决策行为变得愈发复杂,结合决
目的:探讨TP53基因突变及其各常见突变类型对晚期EGFR 阳性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患者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
为明确外源调节对Bt棉生殖器官杀虫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程度,在探讨不同Bt棉品种、缩节胺化控、N素亏缺和种植密度调节下产量器官形成与杀虫蛋白含量关系的基础上,以Bt棉泗抗1号(常规种)和泗抗3号(杂交种)为材料,研明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外源调节对生殖器官蕾花铃杀虫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Bt棉不同品种间,单蕾和单株蕾生物量高的品种杀虫蛋白含量较高。施用缩节胺显著提高了单蕾和
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与肾脏疾病。IBV目前仍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给全球的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在控制IB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IBV抗原的不断变异严重制约了现有的疫苗研发策略和血清学诊断。S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