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土气态水迁移规律及其与液态水混合迁移的耦合计算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e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饱和土中水分迁移通常有液态水和气态水迁移两种形式。本论文进行了非饱和土气态水迁移的理论研究,得到非饱和土中气态水迁移引起的含水量变化方程。进而论文设计试验研究了非饱和土中气态水迁移的规律,考查了不同含水量梯度、不同含水量水平、不同密实度、不同迁移时间以及非饱和砂土和黄土这两种不同土性条件下气态水迁移量的大小,以及在上述不同条件下气态水迁移量约占总混合迁移量的比例,使我们可以定性地判断出非饱和土中气态水迁移的重要性。 实验揭示出:气态水迁移量大小同时受含水量水平和含水量梯度大小的影响。当一端含水量一定时,增加含水量梯度,则气态水迁移量增大;当含水量梯度相近时,气态水迁移量随含水量不同可能相差很大,这种情况下当较干段含水量特别小时,气态水迁移量相对较大;密实度的大小对于气态水迁移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液态水和气态水的混合迁移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的实验时间内,土体密实度较小,则混合迁移量相对较大;气态水迁移完成速度较快,所需时间较短;液态水迁移完成速度较慢,所需时间较长。当实验时间增长时,气态水迁移量略有增长,而混合迁移量增长较为明显,这时迁移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液态水的迁移。 气态水迁移量占混合迁移量的比例数值表明,通常非饱和土水分迁移中气态水迁移是不可忽视的。气态水迁移量占混合迁移量比例数值与土性、含水量水平和含水量梯度有关。对于同一种土,水源端自由水含量较小,而含水量梯度相对较大,则气态水迁移量所占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例将越大;另外,随着时间增长,气态水迁移量所占比例有减小的趋势。 最后论文结合非饱和土气态水迁移引起的含水量变化方程,推导了液态水迁移引起的含水量变化方程,提出了非饱和土考虑气态水和液态水混合迁移的计算方法,编制差分计算程序实现了一维恒温条件下液态水和气态水的祸合计算,并将程序结合试验条件进行了应用,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表明了理论推导的可靠性和祸合计算思路的可行性。 本论文还进行了非饱和土中重力势计量方法的讨论,提出了重力势的计量应该与含水量(饱和度)有关,应表达为梦:=z(s,)叨动,而不能千篇一律地按照梦;=脚gh来计算。但由于确定该表达式需要大量的实验,本论文并没有得出具体的成果。文中只是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其他文献
该文介绍了大直径圆钢管空间KK型相贯节点试验,对两种几何特征的圆钢管空间相贯节点进行了静力单调和反复加载的实验研究.对空间KK型相贯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节点在进入塑性范
本论文研究课题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住宅建筑体系与工程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子项目“中原地区住宅建筑结构可靠性技术的荷载和抗力调查与统计”。研究荷载的目的在于
该文采用国际通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软件FLAC,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土钉支护的工作性能,包括土钉内力的大小、分布规律、影响因素;面层的变形、受力特点;地表沉降及
本文通过两个短肢剪力墙无粘结预应力楼盖结构体系子空间结构模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研究了这种结构体系的综合抗震性能,主要研究了这种结构体系4个顶层端节点的受力性
寒区昼夜温差大,昼夜变换,冻融交替出现。在冻胀力的作用下岩体的节理裂隙进一步发展,并向深部延伸,岩体的整体强度下降,潜在滑裂面上的裂隙面积增大,稳定性降低。而冻融区域
该论文以中国公路中常用的4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为原型,按照相似原理设计了一系列缩尺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工字形模型梁,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受力
历史风貌建筑的加固更注重建筑历史价值和风貌的保护,对加固技术的要求更高。本文结合砌体结构历史风貌建筑的特点和加固保护需求,提出聚合物砂浆嵌缝加固、钢板嵌缝加固和内嵌
因工艺简单且处理水质好,膜分离技术在饮用水处理方面令人关注。通过小试试验并结合12m3/d的中试模型试验,本研究对超滤膜分离长江(镇江段)原水的工艺进行了探讨。中试试验验证
学位
自然界中的岩体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往往被大小、形状、方向各异的结构面纵横切割,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不连续岩体,由于结构面的存在,显然不连续岩体的力学特性要比完整
损伤识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结构进行检测来确定结构是否有损伤存在,进而判别损伤程度和方位以及损伤的变化趋势等。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