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生态翻译学分析——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it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世界话语中。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译法、译论取向及翻译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其英译研究,以便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理念。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这为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本文以中央编译局翻译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中国特色词汇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案例分析,以探索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的指导意义,及其在翻译策略和方法层面对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指导作用。  本文选取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词汇,通过对“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和“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等核心概念的梳理,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语言适应与非语言适应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等角度,对原文与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译者所作出的适应与优化选择。同时,本文对其中一些译例提出生态翻译学角度的商榷意见,希望能促进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的思考与深入。  本文发现: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具有解释力;总体来说,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译者可以译有所为,通过适应/选择,适当使用中国英语翻译中国特色词汇,促进、改造或重建跨文化交流的翻译生态环境,对传播中国理念作出贡献。但是,这种研究范式理论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能适应生态译境中的所有要素,适应与选择存在重合等。
其他文献
本文以当代世界知名非虚构作家比尔·布莱森的作品《人在故乡为异客》为例,运用评价理论,试图分析该作者的幽默旅行随笔中所蕴含的评价资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比尔·布
摘要:李岚清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英语教学现状在农村中学仍普遍存在。本文从分析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让他们爱上英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运用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情感培育;信心;趣味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性    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就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对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普遍而流行,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和意识形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拉丁美洲民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