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教育公平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分享教育公共资源的权利,它为每个人提供相同的发展机会,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做到教育过程的公平,保证教育质量的公平,让每个人内在的潜质达到充分的展现,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在七十年代初,韩国也存在择校,中小学校分为一流二流,学校教育的应试倾向明显等教育问题。韩国为此果断推出了“高中平准化”政策,具体措施有三项:一是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其教学条件;二是实行教师每四年流动一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的均衡;三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各学区内由计算机随机决定就读的学校。这个“高中平准化”教育政策实施至今有力地促进了韩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弱化了学校应试教育倾向和学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成为韩国教育界引以为荣的佳话。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韩国公平教育措施的研究,尤其对“高中平准化”教育政策及正、负面效应进行历史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探究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期望能对中国教育公平政策的制定有所启示,为我国公平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比较法为研究方法,以韩国的高中平准化政策为中心对公平教育措施及积累的成功经验展开研究。全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部分,概括论述教育公平的理念和韩国公平教育关联措施,如对农渔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倾斜政策,实施教师流动制度的经验,对低收入阶层的补助和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等措施;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韩国的高中平准化政策的背景、导入和推进过程、政策的赞反两论,并对高中平准化政策进行了评析;第四部分,针对我国公平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韩国公平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得出如下结论:在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和推广教师流动制度:加大经济落后地区的投入;取消事实上的重点中学,让每个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立法保障教育公平,增强教育自身发展活力等启示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