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2001年,对厦门白鹭自然保护区的鹭类种群动态研究表明,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为鹭类种群提供了优良的越冬条件,越冬鹭群主要包括白鹭和少量牛背鹭与大白鹭,偶见黄嘴白鹭。鹭群表现出明显的日活动规律性。2000和2001年,鹭群数量、活动路线和栖息地均有所变化,2000年鹭群数量为5600~6300只,栖息地为大兔屿,2001年数量为3200只左右,栖息地为嵩屿。 鹭群3~4月开始进入繁殖期,2001年主要繁殖地位于鸡屿,繁殖数量为白鹭5032只,池鹭4694只,夜鹭1692只和牛背鹭460只。四种鹭类在繁殖地内同种集群分布,分布格局与鹭类进入繁殖期的时间和占区有关。 2001年3~7月对鸡屿繁殖地的鹭类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白鹭和池鹭集群、择巢、筑巢于2月中旬至3月中旬,3月底部分亲鸟开始产卵和孵化,4月中旬雏鸟开始出壳。白鹭窝卵数为4.43±0.68(SD)枚,孵化期为23.2±1.4天,孵化率为88.50%,窝雏数为3.8±0.8只,育雏期28~35天,雏鸟成活率为87.7%。每年每只白鹭的繁殖力为1.96只雏鸟,每巢成功繁殖3.37只。同时,对池鹭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对比研究,池鹭窝卵数为3.96±0.42枚,孵化期为22.3天,窝雏数为3.57±0.79只,孵化率为90.9%,雏鸟成活率为89%,池鹭的繁殖力为1.80只,每巢成功繁殖3.19只。 通过对白鹭和池鹭的繁殖过程比较,两种鹭的窝卵数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种的特异性。但两种鹭的窝雏数、出雏数、孵化率和成活率均差异不显著。 白鹭和池鹭亲鸟在孵化过程中存在调节机制。卵的孵化时间与产卵顺序呈负相关性,先产的卵比后产的卵所需孵化时间相对较长,此现象产生是由于亲鸟在产卵期和产卵后的孵化行为不一致造成的,这种孵化调节使同一窝雏鸟孵出时间具有相对集中的趋势,雏鸟出壳的时间间隔比产卵的时间间隔短;另一方面,在白鹭雏鸟的生长过程中,最晚出壳的雏鸟生长水平和成活率明显落后于早出壳的雏鸟,而池鹭由于窝卵数和窝雏数为5的数量相对较少,雏鸟生长均衡。推测,孵化调节的适应意义在于促进雏鸟的同步出壳,平衡雏鸟间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成活率。 白鸳和池鸳雏乌的生长表现为S型生长曲线。在体重、体长和相应的各部位比较中,池鸳比白鸳具备更大的生长速度。并且雏鸟各部位的生长快慢体现了各发育阶段行为特征的出现时间。 通过雏鸟呕吐出的食物团分析了白鸳和牛背鸳的食物成分。两种鸳均捕食动物性食物。牛背鸳主要取食蜘蛛、蝗虫、蟋蟀和蛙类。白鸳主要取食鲤科、鳃科鱼类和虾类。白鸳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为 6.166,牛背鸳为5.926,生态位重叠0刀25。两种鸳的食物大小存在明显不同,在此资源谱中,白鸳的生态位宽度为0.810,牛背鸳为0.512,H者生态位重叠为0二49。两种鸳利用不同生态类群的食物资源,体现出觅食地类型的分化,在此资源谱中,白鸳生态位宽度为0.527,牛背鸳生态位宽度为 0.273,生态位重叠 0刀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