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细粒黄铜矿表面特性与可浮性关系研究

来源 :江西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g199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目的矿物能够获得足够的单体解离,将目的矿石进行细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伴随着有用矿石粒级的不断变小,有用矿物的浮选回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常采用常规的浮选工艺方法很难回收此类有用矿物的微细粒级别。微细粒级别矿物有效的回收利用是现阶段选矿行业所面对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所以对微细粒级别矿物有效的回收利用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篇论文研究了微细粒黄铜矿的表面电性和表面溶解组分、表面形貌、磨矿方式对黄铜矿浮选回收的影响,充分分析研究这些表面性质为前提,分析造成微细粒黄铜矿浮选回收不同的原因与机理。单矿物的浮选回收试验分别探讨了不同粒级黄铜矿在不同pH值,不同丁基黄药浓度条件下的浮选回收行为。试验研究发现,矿浆溶液pH的大小与黄铜矿分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试验在pH<10范围内,黄铜矿纯矿物都可以有一个很高的回收率。试验在pH>10范围,黄铜矿浮选试验的回收率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小。矿物颗粒粒级减小对黄铜矿的分选过程产生了干扰,试验结论表明矿物粒度减小是微细粒黄铜矿分选变难的因素之一。微细粒黄铜矿浮选试验研究发现,微细粒的最佳浮选区域为pH<10,最佳药剂用量为丁基黄药15mg/l;采用氧化铝陶瓷球磨磨矿的微细粒黄铜矿可浮性优于采用钢球球磨磨矿的微细粒黄铜矿。试验采用表面ζ-电位、药剂吸附量、表面溶解、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方法以及浮选溶液化学探究;试验结果分析发现:二种不同磨矿方式条件下,微细粒黄铜矿回收效果差异的原因是:钢球球磨磨矿的微细粒黄铜矿表面有大量絮状物生成,阻碍了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恶化了浮选效果。微细粒黄铜矿表面铁离子的溶解性相对比铜离子要好,溶液酸性越强,微细粒黄铜矿表面溶解度越高,其中微细粒黄铜矿表面铁离子的溶解度还是要比铜离子高出很多。微细粒黄铜矿动电位研究结果与丁基黄药的性质是一致的。药剂吸附量的研究可以与浮选试验对比分析。微细粒黄铜矿红外光谱测试结果,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结果可以解释微细粒黄铜矿浮选试验。
其他文献
随着微电t机械(MEMS)技术的发展,电方叔品朝着微小型化、高密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导致集成器件周围的热流密度越来越大:以计算机的CPU为例,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流密度已经达
近年来,随着最优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优化设计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并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现代设计方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它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随机搜索算法,该算法具有极高的鲁棒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同时遗传算法亦存在迭代次数多、收敛速度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炉炼铁技术以及炉前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炉炉前设备能否持
通过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马坑铁矿Ⅳ块段200m水平空场模式下采场稳定性、矿房极限开采长度和空场暴露面积与岩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
瓦斯是指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由煤变质作用生成的,瓦斯赋存及其分布与成煤后期的改造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煤层开采向纵向深度逐步发展,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为研究煤系地层深部岩石吸水软化特性,解决荣华矿井下深部巷道围岩难以支护问题,本文以鸡西荣华煤矿立井深部-650水平大巷围岩中的粗砂岩(CS)、细砂岩(XS)和泥质粉砂岩(NS)三
目的:构建医学观察数据的语义模型和元数据框架,为医学观察数据的规范化表达和信息共享提供基础。方法: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有关信息技术标准及SNOMED CT、LOINC等医学领域
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交通建设项目的增多,地铁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地铁隧道工程施工期间,地质水文条件以及地理环境因素会影响隧道建设质量.因此,在实际施工
自德国提出“工业4.0”以后,中国为把握时代发展机遇,也提出“中国制造2045”的战略思想。各国都在争相研发相关科技技术,3D打印技术作为工业新秀更是备受瞩目。而3D打印的结
电动汽车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主导方向,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投入巨资研发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已经出现了部分品牌电动汽车。我国也将电动汽车项目作为“十二五”及“863”项目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