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广场是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声环境影响身心健康,是城市管理难题。本文探究城市形态要素对广场声环境、广场空间要素对周边声环境、内部活动要素对广场声环境的影响规律,以创造适宜的广场空间,满足活动要求的同时,可降低噪声干扰,并提高声舒适度。城市形态要素对广场声环境的影响规律:对大连市108个广场进行普查,筛选出相邻道路等级、与住区位置关系和广场面积三类关键城市形态要素。对其中9个典型广场进行声环境主客观调研,共获488份有效问卷。研究表明,城市形态要素组内的广场声压级普遍有显著性差异,仅在住区边缘和住区外部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民族舞活动相比,健身操舞活动期间的广场声压级较大。一般而言,声压级与声舒适度都是负相关,但当临次干道,或位于住区内部的广场为民族舞活动时,呈现正相关。此外,临次干道或支路,或位于住区内部,且活动人数较少的广场,以及临快速路,或位于住区边缘,且活动人数较多的广场声舒适度较高。广场空间要素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规律:以9个典型广场为例,基于CadnaA软件对广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噪声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在水平方向,噪声较大、建筑围合程度较低的广场,对周围50m内的区域干扰较大;而噪声较小、建筑围合程度较高的广场,对周围30m内的区域干扰较大。广场周边的首排建筑外部声压级为55-75 dB,声环境较差,并影响居住舒适度。不考虑绿植、招牌等设施隔声的影响,广场噪声主要对首排建筑6-10层以下的房间干扰大。当交通噪声较大,或建筑与广场间距较小时,会增大对建筑立面噪声的干扰。内部活动要素对广场声环境的影响规律:以某典型广场为例,在进行三种活动时(自由、快走及广场舞),分别对广场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调研,共获254份问卷。研究表明,声音相关活动的数量和范围对广场声压级有正向的影响趋势。自由活动和广场舞活动期间的声舒适度较高,快走活动期间的声舒适度较低。一般而言,声压级与声舒适度都是负相关,在快走活动期间,以及活动参与度较高的广场区域斜率相似。但在广场舞活动期间,活动参与度较低的连廊和台阶区域声舒适度与声压级呈正相关。此外,广场舞活动期间,对各音箱声音的感知清晰程度有显著的聚集性,在某音箱的主导区域呈显著的高-低聚集,在其他音箱的主导区域呈显著的低-高聚集。基于以上结论,进一步提出社区广场声环境优化策略,即规划建设合理选址、广场隔声降噪策略和广场活动管理措施。研究对降低噪声干扰,减少社会矛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较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