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两个相关F群体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QTL分析及遗传相关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00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秸秆具有丰富的粗纤维,能值高,是我国北方反刍动物的主要粗饲料。我国每年生产玉米秸秆副产品1500亿公斤,改良秸秆产量和品质对提高玉米生产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高油玉米双重的优良籽粒和秸秆品质,使其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和更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以往利用普通玉米种质对部分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开展了QTL定位研究,利用高油玉米种质进行的相关研究局限于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本研究选用具有ASK种质背景的高油玉米自交系GY220为父本,同时与两个普通玉米自交系8984和8622杂交构建了分别包含284个(P1F2:3)和265个(P2F2:3)F2:3家系的两个相关群体,同时在两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13个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单个性状的QTL定位和效应分析;利用多区间作图法(MIM)分析定位QTL间的上位效应;对秸秆及其相关籽粒和植株性状进行多性状联合QTL分析;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整合遗传图谱,并采用元分析方法进行“一致性”QTL分析,以探讨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及其与籽粒产量、籽粒品质和植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同时筛选控制主要秸秆性状的稳定主效QTL及其有效的分子标记,为改良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交种选育、MAS和关键QTL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平台。 主要实验和研究结论如下: 1.两个F2:3家系群体13个秸秆性状均存在超双亲分离;P1F2:3群体3个性状和P2F2:3群体6个性状呈偏态分布,其余性状均呈连续正态分布;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秸秆性状的家系间、环境间及家系与环境互作显著或极显著;鲜秸秆产量(FSY)、秸秆粗蛋白含量(CPC)、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的遗传力较高,为0.781~0.917,而半纤维素含量(HCC)和体外细胞壁消化率(IVNDFD)的遗传力较低,为0.046~0.427。 2.两个F2:3家系群体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及两种环境合并分析共检测到144个与13个秸秆性状相关的QTL,P1F2:3和P2F2:3群体分别检测到70个和74个QTL,位于全部10条染色体上,单个QTL贡献率分别为4.8%~20.1%和5.1%~20.4%;定位QTL间互作较少,而且效应较小;表现为加性、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的QTL为10个、41个、20个和73个,超显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在玉米秸秆性状的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油玉米亲本自交系GY220提供了54.2% IVDMD和IVNDFD QTL的增效基因和64.0% ADF和NDF QTL的减效基因,两个普通玉米亲本自交系提供了77.8% FSY和57.1% DMY QTL的增效基因。 3.秸秆产量和品质性状QTL的遗传背景和环境稳定性较低。两个群体没有在相同标记区间检测到控制同一性状的共同QTL,仅在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与FSY、CPC(3个)和IVNDFD相关的QTL,分别位于3.06-3.07,2.04、7.04、7.04-7.05和4.08-4.09 bin位点,在相同bin位点9.03和5.03检测到控制粗脂肪含量(EEC)和粗蛋白产量(CPY)的QTL;86个QTL仅在一种环境条件下被检测到,占75.4%; 26个QTL在两种环境条件下或一种环境条件下及合并分析同时被检测到,占22.8%;仅2个QTL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及合并分析同时被检测到,占1.8%。在49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中,q1FSY1-5-1/qFSY1-5-1、q1DMC2-3-1/qDMC2-3-1、q1CPC1-7-1/qCPC1-7-2、q1CPC1-7-2/qCPC1-7-3、q1CPC2-5-1/qxCPC2-5-1/qCPC2-5-1、 qxCPC2-5-2/qCPC2-5-2 和q1IVNDFD2-1-2/qxIVNDFD2-1-1/qIVNDFD2-1-1具有环境稳定性,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于MAS的主要目标QTL。 4.两个群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3组秸秆产量性状间、13组秸秆品质性状间、6组秸秆产量与品质性状间,以及秸秆CPC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株高(PH)和穗位高(EH),FSY和秸秆干物质产量(DMY)与PH和EH呈比较一致的显著相关关系。其中ADF与NDF和IVDMD与IVNDFD呈极显著正相关,IVDMD和IVNDFD与ADF和NDF呈极显著负相关;FSY和秸秆干物质含量(DMC)与ADF和NDF呈极显著负相关。 5.多性状联合QTL分析可以明显提高相关性状的QTL检测功效,对18组显著正相关性状和12组显著负相关性状进行联合QTL分析,涉及3个秸秆产量、7个秸秆品质、1个籽粒品质和3个植株性状共15个性状,共检测到1004个多性状QTL,其中新检测到674个QTL。位于多条染色体上控制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 6.两个群体的整合遗传图谱总长度2388.67 cM,包括274个SSR标记,平均间距8.72cM。13个秸秆性状的144个QTL和32个秸秆、植株、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的465个QTL分别检测到13个和42个“一致性”QTL,控制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多成簇分布,植株与秸秆产量性状、秸秆品质与籽粒品质和穗粒性状QTL多位于同一“一致性”QTL区段。第7、3和5染色体是秸秆性状QTL分布热点染色体,第5染色体98.85 cM、第3染色体197.03 cM和第7染色体114.33 cM可能存在控制秸秆性状的关键真实QTL。 7.秸秆CPC是最主要的秸秆品质性状,与多个主要秸秆产量和品质及籽粒品质和植株性状显著相关,其中与FSY、IVDMD、IVNDFDD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星显著正相关,与DMC、ADF、NDF、PH和EH呈显著负相关。多性状联合QTL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多条染色体上控制这些相关性状的QTL存在紧密连锁或/一因多效。综合考虑秸秆性状育种目标和各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在显著提高秸秆产量的同时难以改良秸秆品质,可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或秸秆CPC实施正向MAS改善秸秆品质,通过种植大群体提高秸秆产量。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集中力作用下的非均质界面断裂演化过程及其统计规律。从细观力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新的用于模拟非均质界面断裂的数值模型:界面微元模型。同时,为了体现界面细观上的非均质性,使得界面微观性质与宏观力学行为建立联系,引入了Lattice模型和Weibull分布对界面细观尺度上的非均质性进行描述。此外,引入复变函数对集中力作用下半无限大弹性平面位移解进行修正,通过半无限大弹
电解水分解是传统制氢方法之一,在不加催化剂条件下,这种方法制氢所需的能量非常高。金属咔咯的电催化研究是当代卟啉类大环化学的前沿课题。本论文主要利用钴咔咯配合物作为电催化剂,研究其催化氢析出反应(HER)的活性,探讨它们可能的催化途径和不同质子源对它们催化途径的影响,以及引入羟基的方法能否改善疏水性咔咯化合物的催化效率。此外我们还探究了自由咔咯催化质子还原的的活性以及可能的催化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格林尼亚试剂简称“格氏试剂”(Grignaed reagent),是一类卤化镁(R-MgX)的金属化合物的总称。通常以卤素化合物与金属镁在醚溶液中经过碘催化引发制取。格氏试剂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性质极为活泼,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但在高分子领域,因长链对官能团的包裹缠绕,阻碍了格氏试剂与官能团的接触,高分子的格氏反应难以进行。  本文基于高分子合成以及有机合成的积累,对格氏试剂在高分子
近几十年来,干线信号协调控制的应用获得了较大的关注。不同于单点式的控制策略,信号协调协同了干线上的多个交叉口,旨在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具体来说,协调控制的信号交叉口生成了“绿波带”,减少了车辆的“走停”行为,从而允许车队连续不断地通过干线。已经有大量的研究确认了信号协调控制的优势,例如:降低车辆的通行时间以及减少车辆的延时和疏散现象。  然而原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号协调的效率优化,安全方面的分析存
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高速铁路的核心技术装备之一,深度应用了计算机、网络及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CTCS-3级列控系统涵盖14种不同的典型运营场景,在不同运营场景中各个子系统间交互频繁、关联密切,使得系统中潜在的危险致因经由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风险耦合问题,对系统的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本文以我国CTCS-3级列控系统RBC切换场景为研究
学位
近20年来,评价和筛选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天然资源已成为生物学、医学和食品科学研究的新趋势。黑米作为重要的优异稻种资源,因其糙米(颖果)果皮和种皮内富集有天然花色苷化合物,是开发天然抗氧化剂的重要来源。自由基是造成肝脏损伤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肝损伤的防治仍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课题,筛选保肝药物或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实验室发现黑米花色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因此本文在探讨了黑米花色苷(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