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壮大,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远超国企,由于国企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缺乏灵活性,因此一系列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开展开来,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发掘其潜力。民间资本、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被众多企业积极引入进行混改。2013后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员工持股。如今,员工持股计划迅速发展。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可以弥补企业发展不足,提升员工活力,创造更大价值。但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壮大,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远超国企,由于国企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缺乏灵活性,因此一系列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开展开来,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发掘其潜力。民间资本、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被众多企业积极引入进行混改。2013后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员工持股。如今,员工持股计划迅速发展。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可以弥补企业发展不足,提升员工活力,创造更大价值。但现阶段我国员工持股计划建设未成熟,在国企混改实施中遇到大量难题,这些困难对实施效果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现阶段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数是关于理论制度的后续发展以及用实证方式验证影响,虽具有一定的研究代表意义,但缺乏实践案例的分析。定量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常规的四种财务能力的绩效分析,缺乏针对员工性质的指标分析。于是研究并解决下面两个关键问题对于国家持续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目标重中之重:第一,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究竟能否改善企业的整体情况,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应该如何去设计一个合适的员工持股计划。本文采用案例企业“新华制药”,以员工持股计划为研究标的。首先,从制度供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给予员工持股计划指导的理论出发,对下文动因分析给予了理论根基。其次,以国企为背景,总结在国企当中员工持股计划推行的现状,通过其发展情况凝结出特点。再次,本文构建宏微观动因分析框架,从更深层次深挖新华制药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并设置对比案例“华北制药”,通过事件研究法刨析短期市场反应,根据市场份额、盈利质量相关指标分析长期财务绩效,以及对创新和社会绩效等其它非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分析其实施影响。最终,针对影响分析提出问题,形成和案例有关并且行之有效的解决建议。本文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新华制药所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拟通过以非公开发行方式达到预期目标。市场的短期反应实施效果显著;财务绩效方面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同时改善了企业的盈利质量;非财务绩效方面增加了研发实力和创新规模。当然新华制药员工持股计划的股权制衡度较低、方案设置短视化、持股情况未与创新绩效挂钩、员工所有权形同虚设等问题也急需解决。结合问题,本文从抓住混改机遇、员工持股方案的设计与执行、政策监管等多个角度,提出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作为同行业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参照。
其他文献
股票回购起源于西方,至今已有几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企业资本运作的一项手段。2018年正是我国股市低迷的时期,各大上市公司为了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纷纷采取了股票回购的方式,以此来增强投资者们的信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股票回购在我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18年11月9日颁布了《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中国证监会、国资委以及财政部以此政策文件来支持和规范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行为。本文将
在中国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存量时代、短期宏观经济承压、全国各地政府财政债务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2021年6月,沪深交所首批共计9只基础设施公募REITs正式上市。首批基础设施类的公募REITs项目,涵盖了收费高速、产业园、仓储运输、城市污水管理、废弃物发电等几大主要的基建类型。其中,将有三单基建项目为产业园区。这无异于可以吸纳社会各界资金,投资产业园区内基础配套的建设、更新和提升,从而扩大了产业
并购交易、重大资产重组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直是资本市场的重要题材,其中业绩承诺一直受到投资者热捧。业绩承诺是资本市场一项颇具特色的制度安排,其初衷是为了制衡重组时常出现的“高估值”现象。数据显示,在2015-2019年中完成的360单重组项目中,近六成的企业业绩承诺完成率在100%-110%之间。为何这些企业能如此精准地达标?有些企业存在虚构海外销售、关联方左右腾挪、提前确认收入等行为,最终精准
并购是企业扩大市场规模或转变经营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未来经济、政策等的不确定性,标的资产存在着经营风险,一旦业绩未达预期,容易损害并购方的权益,由此业绩承诺应运而生。业绩承诺作为并购估值定价的调整机制,对并购方股东的权益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业绩承诺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2016-2018年承诺完成率只有60%左右,2019年完成率只达到37.5%。其现象另人深思:是外部环境
破产重整是一种主流的市场主体救助机制,在我国的破产法理论和实务中日益获得重视。自2007年《企业破产法》实施至2021年末,共计92家上市公司被受理实施重整或正在实施重整。《企业破产法》实施之初至2019年间破产重整案件一直维持在每年10宗以下的水平,直到2020年至2021年破产重整案件开始呈现明显上升的态势,2021年突破至19宗。在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妥善应对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加强和规范破
近些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项监管制度也日趋完善,企业间的竞争也随之激烈了起来。一方面,由于受到新能源政策影响,加之客户的日趋减少,部分传统的垄断性能源行业经营业绩逐渐下滑,开始走向衰落,而与此同时以“云网融合”为代表的一些新兴产业开始在市场中大显身手,发展迅猛;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多数企业积极响应,进行试点。其中,资产置换就成为了国企混改的一种重要举措之一。
现阶段日益增长的乘用车数量为我国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逐步提高乘用车的减排标准,为车企建立行之有效的节能体系成为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促进汽车产业转型的当务之急。因此,2017年工信部、财政部等联合颁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提出燃料积分和新能源积分的概念,该并行办法的颁布在限制传统燃油乘用车的生产和进口的同时,也将取代政府补助,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
在我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资产重组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扩张、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途径。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选择何种支付方式是交易双方谈判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支付工具能够赋予谈判充分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博弈的结果能更好地顾及到各方的利益,从而增加交易成功的可能性。近年来,伴随我国企业重组规模的增大,交易方需求的多样性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支付模式已无法与并购各方的实际需求适配。创新并购支付方
无实际控制人企业已经成为A股市场上的新现象,无控股股东、股权分散是这类企业的基本特点。我国以《公司法》的形式规范实际控制人责任的目的之一是强化对侵害中小股东的实际控制人追责,而《公司法》并未对无实际控制人企业的定义作出规定,这也加深了许多市场参与者对于无实际控制人企业公司治理的担忧。股权激励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经典手段之一,却鲜有学者研究该方法在无实际控制人企业中的应用效果。在以往以有实际控制人为研
近年来,中国的物流行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业务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随着行业的发展,物流行业的服务模式开始发生转变,从最初只提供简单运送服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演变为满足客户定制化、高精度、高质量供应链服务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越来越需要资本和技术投入进行产业升级,以适应中国制造不断崛起的步伐。虽然物流行业飞速发展,但却面临着外界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