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西方美术思潮的涌入和传统文人美术的回应,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关注。但对于中国新兴美术与民间传统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尚未突破抗战美术的范围,跳出政治导向的视角。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视线投向民间,白话文运动、民间文学运动与民俗学运动率先吹响了关注民间文化的号角,民间美术也随之改变了长久以来的边缘地位,进入学术视野,融入美术实践。民间美术传统的价值重估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一条隐藏的线索,有必要从社会思潮、学术视野、美术实践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史料耙梳,呈现其具体过程、多元面貌和历史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学术、人生与政治紧密联系的思想,是民间美术传统得到价值重估的基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鲁迅将美术“播布人间”的倡议,1927年北京艺术大会“向民间去”的口号,都预示着艺术社会功能的变迁与传统美学标准的重估。但受到传统雅俗观念的影响和西方美术思潮的冲击,走向民众的美术理想并未直接导致美术家对民间美术的关注,民间美术的价值重估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五四之后,文学家和民俗学者纷纷将民间美术纳入学术视野,鲁迅、钟敬文等人的倡导,以及整个学术氛围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美术家对于民间美术的态度。美术家走向民众的实践,以及抗战时期生活境遇的改变,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美术家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五四之后的美术领域虽然没有形成研究民间美术的学术团体,也没有形成继承民间传统的美术阵营,而美术家关注民间美术,并将之融入艺术创作的史实,却真实地存在于诸多美术家的个人努力之中。如林风眠、庞薰琹、张光宇等人融合民间美术的探索与成就,不仅说明民间传统已经得到美术家的关注,也呈现出美术家融合民间传统进行现代美术探索的不同方式。而“大众化”和“民族化”的艺术诉求,是他们借鉴民间传统的内在动力。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政治宣传的现实诉求使民间美术的价值得到凸显,美术家形成了对于民间传统的自觉,展开了借鉴民间形式的大讨论。及至抗战后期,美术界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已蔚然成风。抗战美术对民间形式的借鉴虽然不以艺术探索为初衷,但美术家利用民间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获得了广泛接触民间美术、深入理解民间美术甚至与民间艺人并肩创作的历史机遇。美术家对于民间美术的态度由此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改观。这一时期,美术史论的研究也将目光投向民间,将民间美术视为中国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术层面见证了民间传统的登堂入室。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抗日战争时期,“向民间去”的美术思潮引导着美术家去发现长期被轻视的民间传统,而民间传统的登堂入室,又使美术家实现了“向民间去”的艺术理想。对于民间传统的自觉,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