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艾思奇根据时代发展和群众的具体斗争实践创作了一本《大众哲学》,这本书以其通俗简明、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新颖别致的文本结构和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阐释了哲学的基本道理,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广大民众的好评与热捧,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大众哲学》不仅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现实道路,引领无数青年自觉投身革命洪流,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也做出了初步探索。 八十年后,王伟光教授秉承艾思奇先生的生前遗志,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汇聚集体智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一部不朽通俗哲学巨著《新大众哲学》。这部书立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时代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今国内外盛行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都做了哲学的概括、分析和评判,对改革以来中国的实践经验也做了科学的总结,重新架构起了哲学与人民之间的桥梁。这部书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产物,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树立起了新的标杆。选择对这两部书的文本进行对比探究对于发展当代的大众化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示范价值。 笔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从两部书的文本解读入手,深入发掘了《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阐释了《新大众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新的开拓,这些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基础和重点。本文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质和量的双重规定上、从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概述上、从概念的动态和静态过程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同一性上阐述了“三化”同步推进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历史轨迹。文章首先分析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接着论述了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大众化特色,最后阐释了它的历史贡献和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新大众哲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的。文章首先分析了它的产生背景和过程,接着论述了它的文本结构和内容,然后从内容和形式上阐释了它“新”在何处;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两部书在理论范式上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论文开篇首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大众哲学》所开创的大众化理论范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接着深入文本对《新大众哲学》在这一理论范式之上所做的开拓和创新进行了细致的探究。第五部分主要从政治、现实、理论以及信仰的层面探讨了《新大众哲学》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论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恒常价值和迫切性,并对自己关于大众化的探索进行了回顾,最后指出自己的理论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