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中国范本对比研究——从《大众哲学》到《新大众哲学》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Ston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艾思奇根据时代发展和群众的具体斗争实践创作了一本《大众哲学》,这本书以其通俗简明、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新颖别致的文本结构和由浅入深的叙述方式阐释了哲学的基本道理,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广大民众的好评与热捧,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留下了光辉的印记。《大众哲学》不仅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现实道路,引领无数青年自觉投身革命洪流,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也做出了初步探索。  八十年后,王伟光教授秉承艾思奇先生的生前遗志,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汇聚集体智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一部不朽通俗哲学巨著《新大众哲学》。这部书立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时代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今国内外盛行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都做了哲学的概括、分析和评判,对改革以来中国的实践经验也做了科学的总结,重新架构起了哲学与人民之间的桥梁。这部书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产物,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树立起了新的标杆。选择对这两部书的文本进行对比探究对于发展当代的大众化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示范价值。  笔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从两部书的文本解读入手,深入发掘了《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阐释了《新大众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新的开拓,这些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基础和重点。本文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质和量的双重规定上、从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概述上、从概念的动态和静态过程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同一性上阐述了“三化”同步推进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历史轨迹。文章首先分析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接着论述了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大众化特色,最后阐释了它的历史贡献和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新大众哲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的。文章首先分析了它的产生背景和过程,接着论述了它的文本结构和内容,然后从内容和形式上阐释了它“新”在何处;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两部书在理论范式上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论文开篇首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大众哲学》所开创的大众化理论范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接着深入文本对《新大众哲学》在这一理论范式之上所做的开拓和创新进行了细致的探究。第五部分主要从政治、现实、理论以及信仰的层面探讨了《新大众哲学》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最后是本文的结语部分,论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恒常价值和迫切性,并对自己关于大众化的探索进行了回顾,最后指出自己的理论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其他文献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核心和精髓,是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它以寻求世界的终极存在和对世界作出终极解释为目标。在哲学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哲学家分别赋予了本体论不同的
大科学工程是能够直接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科学发展中解决研究瓶颈,实现理论突破的新阶段。而高校一向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主要源泉,故高校承担大科学工程
在圣经翻译史上,“God”的翻译是一个有名的难题,专门的名称叫做“Term Question”,圣号讨论实际上就是对译名问题的讨论,即能否采用中国古籍里的“上帝”或是“神”来翻译和表达
学位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组成部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学研合作问题多年来一直成为我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还将深远地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美国、欧盟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地区的危机化解战略。政府出政策,企业
马克思美学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其自身思想内容体系也日渐完善,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不同思想流派也影响着马克思美学的发展。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美学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美
介绍风力发电认证标准及认证和测试机构,指出风电机组认证的必要性,研究风电产业认证的内容、要求和流程,并对主要风电国家认证标准体系和海上风电机组认证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自近代以来,人性问题愈发重要。而人性恶的观点是西方人性观的主流和导向。霍布斯据此而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比较深刻的、系统的,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人性理论。霍布斯也正是
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中高本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核心阶梯法、单元衔接法、分类衔接法、直接衔接法以及学校衔接法五种中高本课程体系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