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mm和3.0mm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及泪膜稳定性影响的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超声乳化切口(2.2mm及3.0mm)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影响及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影响的分析。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人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2014年3月到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80例(80只眼),按照角膜散光种类的不同分成A(顺规散光)、B(逆规散光)两组,每组40只眼,每一组根据术中透明角膜切口的大小随机分成2个亚组,每个亚组20只眼,A1组患者,其角膜的散光为顺规散光,在12点方位,做2.2mm透明角膜切口。A2组患者,其角膜的散光为顺规散光,在12点方位,做3.0mm透明角膜切口。B1组患者,其角膜的散光为逆规散光,在12点方位做2.2mm透明角膜切口。B2组患者,其角膜的散光为逆规散光,在12点方位做3.0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各时间点的10-12时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以及泪膜破裂时间,观察A2组较A1组,B2组较B1组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以及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和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异,应用t检验分析A1与A2、B1与B2每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A1、A2、B1、B2组第1天的角膜散光度数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散光度数逐渐减小,至术后1月逐渐稳定。术后第1天A1与A2两组之间,B1与B2两组之间,角膜散光度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A1与A2两组之间,角膜散光度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B1与B2两组之间,角膜散光度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1、A2、B1、B2组第1天的泪膜的破裂时间最短,随着时间的推移,泪膜的破裂时间逐渐延长,至术后1月逐渐稳定。术后1天,术后1周A1与A2两组之间泪膜破裂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B1与B2两组之间泪膜破裂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B1与B2两组之间泪膜破裂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时,角膜散光为顺规散光的患者,主切口在12点方位时,术后3.0mm透明角膜切口比2.2mm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大。(2)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时,角膜散光为逆规散光的患者,主切口在12点方位时,3.0mm透明角膜切口与2.2mm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差异不明显。(3)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时,角膜散光为顺规散光的患者,主切口在12点方位时,3.0mm透明角膜切口较2.2mm透明膜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在术后第1天,第1周较明显。(4)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时,角膜散光为逆规散光的患者,主切口在12点方位时,3.0mm透明角膜切口较2.2mm透明角膜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在术后第1天较明显。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新课程改革也逐渐深入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体育教学也受到较高的重视,教育开始注重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些无疑给体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文章就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  一、 引言  随着高中体育的不断发展,高中时期的学生运动能力很强,教师针对体育
目的:观察外伤性PVR和外伤后应用GM6001大鼠视网膜组织MMP-2、MMP-9及TIMP-1、TIMP-2在不同病程中的表达变化,以期探讨MMP-2、MMP-9及TIMP-1、TIMP-2在PVR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摘 要:现阶段,我国翻转课堂取得一定的成效。微课在翻转课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微课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知识,在交流中发展计算思维和信息意识,在动手操作中勇于创新。  关键词:课内翻转;微课;制作;应用  翻转课堂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国内教育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我们地区教育技术发展相对较慢,而且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