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超声乳化切口(2.2mm及3.0mm)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影响及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影响的分析。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人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2014年3月到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80例(80只眼),按照角膜散光种类的不同分成A(顺规散光)、B(逆规散光)两组,每组40只眼,每一组根据术中透明角膜切口的大小随机分成2个亚组,每个亚组20只眼,A1组患者,其角膜的散光为顺规散光,在12点方位,做2.2mm透明角膜切口。A2组患者,其角膜的散光为顺规散光,在12点方位,做3.0mm透明角膜切口。B1组患者,其角膜的散光为逆规散光,在12点方位做2.2mm透明角膜切口。B2组患者,其角膜的散光为逆规散光,在12点方位做3.0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各时间点的10-12时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数以及泪膜破裂时间,观察A2组较A1组,B2组较B1组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以及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和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异,应用t检验分析A1与A2、B1与B2每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测量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A1、A2、B1、B2组第1天的角膜散光度数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散光度数逐渐减小,至术后1月逐渐稳定。术后第1天A1与A2两组之间,B1与B2两组之间,角膜散光度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A1与A2两组之间,角膜散光度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B1与B2两组之间,角膜散光度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1、A2、B1、B2组第1天的泪膜的破裂时间最短,随着时间的推移,泪膜的破裂时间逐渐延长,至术后1月逐渐稳定。术后1天,术后1周A1与A2两组之间泪膜破裂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B1与B2两组之间泪膜破裂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B1与B2两组之间泪膜破裂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时,角膜散光为顺规散光的患者,主切口在12点方位时,术后3.0mm透明角膜切口比2.2mm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大。(2)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时,角膜散光为逆规散光的患者,主切口在12点方位时,3.0mm透明角膜切口与2.2mm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差异不明显。(3)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时,角膜散光为顺规散光的患者,主切口在12点方位时,3.0mm透明角膜切口较2.2mm透明膜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在术后第1天,第1周较明显。(4)采取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时,角膜散光为逆规散光的患者,主切口在12点方位时,3.0mm透明角膜切口较2.2mm透明角膜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在术后第1天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