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与经营管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anzi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外汇储备管理问题,西方经济学者很早就己开始研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外汇储备发挥着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汇率的重要作用,此时外汇储备的具体持有形式以美元资产为主,学术界侧重研究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涌现出众多的理论与计量模型,其中包括利用外汇储备与进口额或国际收支差额等指标的比值来衡量储备适度性的比率分析法,特里芬教授提出的储备能支持三个月进口即为适度规模的经验己为许多国家所接受。20世纪70年代以来,顺应经济数理化的发展趋势,许多经济学家尝试利用数学模型构建储备需求函数来确定一国储备的适度规模,研究中首次针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国情,对各自的储备需求函数分别进行了分析。而后成本收益法的引入为储备需求的计量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使外汇储备规模理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使得一国储备适度需求可以按一种相对精确的程序进行估计。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突破8000亿美元大关,达8188.72亿美元,直逼世界外汇储备第一的日本,短短的十几年间就增长了30多倍。面对巨额规模的外汇储备,欢欣鼓舞者有之,担心忧虑者有之。因为一方面,巨额的外汇储备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调节国际收支、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一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从成本收益角度看,持有外汇储备要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即该国放弃了将它转化为进口资本品等实际资源可以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此外,外汇储备规模过大还会对一国国内经济运行造成其他不利影响,如外汇市场干预形成的外汇占款数目巨大,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过多,为保持国内货币供应量的稳定而缩减国内信贷的冲销措施又会使得外汇占款对国内投资有挤出效应,而无效的冲销又会给通货膨胀造成压力。因此,探讨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升值预期、货币政策灵活性下降等负面影响如何缓解,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元的不断贬值使各国储备资产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保值、增值,是货币当局面临的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笔者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与经营管理”为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影响外汇储备的一般性因素进行分析,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定进口水平、外债还本付息额、外国直接投资的利润汇出、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和货币当局干预需求五个变量是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经济要素。本文在因素分析法基础上,结合成本收益分析法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分析和衡量,从而得出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在与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进行比照后得出结论:自2001年开始,我国的实际外汇储备量均高于测算出的适度外汇储备量,并且超出的幅度呈现出逐年激增的态势。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并非越多越好。过多,不仅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造成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会加大通胀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面对规模日益巨大的外汇储备,我国原有的单一外汇储备运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结合当前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现状,借鉴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道路已刻不容缓。建议从制度上和机制上对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进行改革:改革我国外汇管理“宽进严出”政策导向,建立外汇储备分类分级经营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经营管理机构对超额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着力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理论上,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由其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决定,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货币不能享有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它的外汇储备几乎全部来源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故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主要是由需求决定的。如何确定一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就演变为怎样判断外汇储备需求的适度性。归纳起来,判断标准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外汇储备能否抵补国际收支逆差;其二是持有外汇储备能否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其三是外汇储备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最大化。本文认为应该把外汇储备放在宏观经济全局,充分考虑到一国经济的对内和对外均衡以及既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在现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水平,而不是为实现某一个或几个局部目标所需要的外汇储备水平。其中,内部均衡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和降低失业率;外部均衡的目标是寻求干预外汇市场的均衡。第二、西方传统外汇储备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经济变量是哪些?各个理论从不同角度衡量了外汇储备需求的适度性,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各有优势。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五个影响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经济变量,并逐一阐明其与外汇储备需求的关系。第三、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是怎样演变的?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规模很小,各年余额均在100亿美元以下,但自1994年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规模以年均29.17%的速度高速增长,截至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四、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量,其适度规模是什么?首先,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该国货币是否是世界性货币而难以统一标准,同时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也可能导致需要不同规模的外汇储备,再有经济学家们在考虑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时所选择的因素可能因其偏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上述种种都造成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考虑到比例法和成本收益法本身的缺陷及其在中国应用的局限,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在因素分析法基础上结合成本收益分析法来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修正后的阿格沃尔--武剑外汇储备适度模型对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进行测算。得出结论:自2001年开始,我国的实际外汇储备量均高于测算出的适度外汇储备量,除适度外汇储备外,中国还存在超额外汇储备并且其呈现出逐年激增的态势。第五、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效应有哪些?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并非越多越好。过多,不仅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造成外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会加大通胀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具体体现为:造成货币政策的扭曲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形成内资挤出效应;增加持有外汇储备的边际成本;承受美元贬值的巨大风险;不利于获取国际性组织的优惠贷款和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第六、经营管理好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政策选择是什么?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激增,高额储备规模带来的弊端愈加显现,尤其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掣肘更加明显。在此形势下,借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探讨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政策选择,可参考两个方向的思路:其一为改革现有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系;其二为对我国超额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中国近年来关于外汇储备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不断出现,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研究较多,但对在高额外汇储备的背景下,研究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较少。本文的突出贡献在于在测算出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后,提出了在存在超额外汇储备的条件下,我国原有的单一外汇储备运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需建立我国外汇储备分类分级经营管理体制,旨在把外汇储备资产分为适度外汇储备和超额外汇储备(也即一级外汇储备和二级外汇储备)两大类,并对其分别进行管理。初步探索了新形势下适合我国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神经网络被称为行为模型技术,与传统的现象模型和统计方法不同,它不需要对要模拟的物理现象做出任何假定,它的本质是给出输入空间到输出空间的映射。基于多种应力路径下的砂土的
国家元首在外交活动中既具有外交机关的一般性,又具有不同与普通外交人员的特殊性,具有探讨价值,尤其在今天,国家元首的外交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更有对该问题进
2008年5月以来,随着我国电信企业改革重组的再次深入和3G牌照的呼之欲出,蓬勃发展的电信增值业务给整个电信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这些变化促进了电信产业链的壮
第一部分:单核苷酸多态性在预测放射性肺炎中的价值目的:通过对DNA损伤修复基因、凋亡相关基因和炎性因子基因的基因分型,探寻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放射性肺炎之间可能的联系,以建立
信托制度源于英国,在现代社会中广泛运用于民事和商事领域。由于信托制度具有机制灵活、应用广泛等特点,大陆法系国家纷纷将其跨法系地从英美等国移植到本国法律体系中。信托
目的观察耳压辨证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将139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型,随证选耳穴,将王不留行粘贴于敏感点上,30 d为1个疗程.结果各组间疗效差异非常显著,痰热内扰组疗效较差,
“执行乃法律之终局及果实。”民事执行对于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至关重要。在我国的民事执行制度中,被执行人的变更和追加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难点,原因之一就在
以西气东输郑州黄河顶管工程4#沉井止水帷幕的设计与施工为例,详细说明了顶管沉井止水帷幕各设计参数确定以及施工方法的选择,并对顶管沉井止水帷幕所采用的高压旋喷技术做了较
会计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与技术性,社会性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与最终目标是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而技术性则影响着其发展的水平与进程,如手工、电算化、信息化。围绕目标与方
互联网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末得到了非理性地狂热追捧。那时,有大量的投资者和企业家都对网络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然而,2001年的网络企业寒冬则充分体现了市场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