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术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对单肺通气患者血清MDA、SOD和SP-A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在单肺通气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2例,性别不限,ASAⅠ或Ⅱ级,年龄27-65岁,身高152-178 cm,体重45-88 kg,身体质量指数18.49-27.46 kg/cm2。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n=21)和芬太尼组(F组,n=21)。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NI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利多卡因局麻下20G套管针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血压(IBP)。诱导前30分钟予咪达唑仑2 mg静脉推注。使用静脉麻醉诱导,丙泊酚血浆浓度靶控输注,舒芬太尼0.5 u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静脉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男37F或35F,女35F或32F)。纤维支气管镜确认导管位置正确后连麻醉机行控制呼吸。变换体位后再次纤支镜确认导管位置争取。术中依据BIS调节丙泊酚用量,R组持续泵入瑞芬太尼0.1-0.5 ug/(kg·min),F组持续泵入芬太尼0.04-0.08 ug/(kg·min),两组间断推注顺式阿曲库铵0.05-0.1 mg/kg以维持满意肌松,直至手术结束.双肺通气期间,控制呼吸使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双肺通气时潮气量Vt=8-10 ml/kg PBW,呼吸频率RR=12次/分,呼气末正压PEEP=0 cmH2O,吸入氧浓度FiO2=100%,单肺通气时潮气量Vt=6-8 ml/kg PBW,呼吸频率RR=12-20次/分,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吸入氧浓度FiO2=80-100%,控制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维持在35-45mmHg。控制手术全程气道平台压小于30-35 cmH2O。所有患者于麻醉诱导前10min(T1)、单肺通气后60 min(T2)、双肺通气前3 min(T3)及双肺通气后30 min(T4)留取非输液侧静脉血5 ml用于制备血清,测定T1-T4血清丙二醛(MDA)水平、总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T1和T4血清活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浓度。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单肺通气侧、麻醉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除瑞芬太尼/芬太尼外)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拔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MDA和SOD的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患者T1、T2 T3时刻的MD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刻R组MDA水平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T3时刻的血清SOD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刻R组的SOD活性大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相比,两组患者T2-T4的血清MDA浓度逐渐升高,血清SOD活性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SP-A的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T1时刻SP-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刻R组SP-A浓度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相比,两组患者T4时刻SP-A浓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中,SOD和MDA有高度的负相关(r=-0.915),SOD和SP-A有低度的负相关(r=-0.271),MDA和SP-A有低度的正相关(r=0.386)。结论:1)单肺通气可能会增加血清MDA浓度,其作用可能与单肺通气削弱了SOD活性相关;2)单肺通气时,血清SP-A浓度增加,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可降低单肺通气时血清SP-A浓度;3)术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对单肺通气患者有一定肺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单肺通气过程中SOD活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