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描述天津市18岁以上社区人群中睡眠类型的分布情况。2.分析睡眠类型与精神障碍的相关性。3.分析不同睡眠类型的相关因素。4.分析睡眠类型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天津市第2次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根据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多阶段抽样,最终抽取了41个街道办事处,70个村居为调查点,共计15630户家庭,最后再从每户中随机抽取一位18岁以上且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该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精神科医生来完成SCID诊断评估,第二部分由护士完成心理健康问卷(MHQ),心理健康问卷包括清晨型与夜晚型评定量表-5项(MEQ-5)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等多种量表,最终共有5951人完成了SCID诊断评估,其中有4823人完成了MHQ护士问卷,4897人完成了清晨型与夜晚型评定量表,4150人完成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使用spss25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睡眠类型所占比率在不同组间的比较采用?~2检验,不同睡眠类型与生活质量得分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同睡眠类型的相关因素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不同睡眠类型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完成清晨与夜晚型评定量表的有4897名,其中有3649人为清晨型,所占比率为74.5%,95%CI=0.733~0.757,1102人为中间型,比率为22.5%,95%CI=0.213~0.237,146人为夜晚型,比率为3%,95%CI=0.025~0.035。2.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睡眠类型在年龄(?~2=373.158,P(27)0.001)、婚姻状况(?~2=167.963,P(27)0.001)、工作(?~2=98.746,P(27)0.001)、学历(?~2=189.766,P(27)0.001)、居住地(?~2=35.385,P(27)0.001)、经济满意度(?~2=9.803,P=0.007)、吸烟史(?~2=15.793,P(27)0.001)、饮酒史(?~2=9.081,P=0.011)、有精神障碍诊断(?~2=9.869,P=0.007)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3.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睡眠类型在健康人群和有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2=7.650,P=0.022)、焦虑障碍(?~2=14.233,P=0.001)、抑郁障碍(?~2=9.645,P=0.009)诊断的人群之间存在差异。4.不同睡眠类型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清晨型与夜晚型相比:未婚vs.离异/丧偶的人群(OR=0.403,95%CI=0.179~0.906),年龄18-44岁vs.60岁以上的人群(OR=0.168,95%CI=0.077~0.363)、有吸烟史vs.没有吸烟史的人群(OR=0.474,95%CI=0.313~0.716)、居住地在城市vs.居住地在农村的人群(OR=0.503,95%CI=0.282~0.896)更倾向于夜晚型。学历是文盲及小学的人群(OR=3.764,95%CI=1.561~9.077)和初中的人群(OR=1.845,95%CI=1.105~3.094)vs.大学及本科以上的人群、无任何精神障碍诊断的vs.有精神障碍诊断的人群(OR=1.742,95%CI=1.080~2.811)更倾向于清晨型。中间型与夜晚型相比:学历是文盲及小学的人群(OR=2.499,95%CI=1.018~6.135)vs.大学及本科以上的人群更倾向于中间型,有吸烟史vs.没有吸烟史的人群(OR=0.601,95%CI=0.394~0.917)更倾向于夜晚型。5.不同睡眠类型与生活质量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清晨型进入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回归方程,清晨型与生存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呈正相关;中间型进入生存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得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回归方程,中间型与生存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得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呈正相关。结论:1.天津市18岁及以上社区人群中清晨型占74.5%,中间型占22.5%,夜晚型占3%。2.睡眠类型在健康人群和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之间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3.未婚、青年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吸烟史、居住地在城市、有精神障碍诊断者倾向于夜晚型。4.清晨型和中间型的生活质量高于夜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