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从新加坡民间信仰自身发展的视角,探讨新加坡城隍庙在“佛教化”和“道教化”的体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对“阴”、“阳”两界的关注,并以实例论说道教化、关注阳间事务的城隍庙在当代的发展特征。在论述“佛教化”和“道教化”时,着重的是庙宇的历史和管理者;而“阴”和“阳”则是从其仪式与活动论述。
新加坡的城隍信仰,是根植在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从十九世纪的移民与移神、帮权社会,到二十世纪国家认同的转变、新加坡独立建国、土地政策与庙宇整合,再到二十一世纪的国家宗教政策等,都与新加坡城隍信仰的建构和城隍庙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新加坡城隍信仰的源头是中国。城隍信仰在中国的发展、流传的过程中,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并为二教所接受,城隍信仰因而具备佛、道属性。当城隍信仰由中国传入新加坡之后,由于城隍庙创建的历史因素,而产生佛教化和道教化两种发展道路,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两种道路对“阴”、“阳”两界关注度的差异。大致而言,佛教化的城隍庙关注的是对阴间秩序的重整,而道教化的城隍庙关注的是对阳间现实利益的求取。
新加坡的佛教化城隍庙以双林城隍庙、丹戎巴葛都城隍庙为主;前者是由新加坡著名的佛寺莲山双林寺所管理,而后者是由佛教僧人瑞于法师所创建。道教化城隍庙主要是韭菜芭城隍庙及其分炉庙杨桃园城隍庙,其祖庙是中国福建安溪县的安溪城隍庙。在新加坡城隍信仰的佛教化和道教化两种发展道路上,由于历史和继承人的因素可以归纳出三种模式:以丹戎巴葛都城隍庙为代表的“由僧到俗”的模式,以双林城隍庙为代表的“佛道并峙”的模式和以韭菜芭城隍庙和杨桃园城隍庙为代表的“由俗入道”的模式。
“佛教化”城隍庙的主要庆典如城隍诞仪式都是由佛教僧人主持,依照佛教仪式进行,这些仪式内涵更侧重于对阴间秩序的调整。“道教化”城隍庙的庆典仪式则全由道士主持,以道教科仪进行。道教化城隍庙注重对阳间现实利益的求取。
道教化的韭菜芭城隍庙是新加坡民间庙宇的一个成功典型。它在国外成功地建立了跨国性的信仰网络;在国内通过社会功能的扩展,在慈善与商业上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继而担任起领导新加坡道教总会的职责,并带领新加坡其他民间庙宇进入一个理性化的进程,向制度型道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