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吏部关试与判文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cargo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唐一代,是科举制度与判文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判文的兴盛时期,这源于唐代所特有选官制度与考试内容。与关试密不可分的判文,作为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研究唐代“考试文学”、唐后的公案小说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学而优则仕”,唐代关试作为唐代士子通往仕途的重要环节,同时对于唐代判文及其再现当时的文化风气,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大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着重论述唐代吏部关试之情况;第二部将重点对于唐代判文进行研究。具体地,第一章,着重论述与关试相关的之前的科考情况,从考生来源、规模、时间及科律等角度,进行研究。关于考生来源,主要有生徒与乡贡之别,生徒一般出于馆学之举子,而乡贡,更多是出于私学,因此,这就在最初埋下了身份等级差别的隐患;至于考生规模,虽然文献中确有记载,但在实际操作时,则无常数;在考试时间方面,一般举子入京应是早于十一月,即“冬集”;在科律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更为强调人品与才能。第二章,以进士科为例,论述与关试紧密相关的省试,从省试前的相关准备、省试中的夜试情况以及对唐代不同时期的登科状况进行研究,从中得以探究关试的相关情况;第三章与第四章,则是对于唐代关试的重点详细论述,亦为本论文之要旨——第三章,着重阐述唐代关试的具体情况,如麻衣、春宴等问题;第四章,则是具体研究与关试密不可分的铨试的情况,如身、言、书、判。第五章,则是从关试与铨选的考试内容,即判文,从文体、语体与文学特点以及判文对于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科举制度,始于隋,兴于唐。唐代关试,作为唐代科举考试制度之流程,有重要地研究价值;唐代判文,作为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意义。但,将其二者相结合,进行研究以揭示再现历史原貌、进一步研究唐代文学,在这一方面,却有空缺,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其他文献
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采独具的时期。一方面,它以其动荡纷乱、黑暗恐怖而著称于中国历史;另一方面,它又以其灿烂的思想造诣、艺术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后人,而音乐与诗歌的“联姻”
本文试图在现代性视野下对中国现代派文学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呈现出的特殊样貌做一番解读。就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差异而言,中国现代派文学无疑提供了一种现代主义的新形式
该文依据70多种主要的上海小报,第一次完整、系统地对市民文化的载体小报,进行文化和文学的综合考察.切入的角度,是为了更深化已有的鸳蝴和海派研究,弄清楚鸳蝴、海派的关系
她是一位时尚新潮的女孩,身上的所有衣服都是名牌。她常常以此为荣,因为那些标价昂贵的衣服是她骄傲的唯一资本。但她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她又总是在宿舍熄灯后才匆忙赶回宿舍,所以女生们都很讨厌她。  班里的女孩都穿着平底运动鞋在操场上奔跑时,她穿着达芙妮,靠着教室的窗台静静地看同学们。因为那双高跟鞋,她只能寂寞地站在同龄人的圈外。同学们说到她名字时只能把她与一个富裕的家庭联系起来。老师们不屑于提起她的名
本文主要探讨审美接受中“想象”的功能和作用问题。读者的想象是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的关键,可分为“内摄”和“外化”两个过程。“内摄”是读者欣赏作品并将其化为切身审美体
苏雪林是一位集作家、学者于一身的五四时期的杰出女性,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的相当长时期,苏雪林在大陆学界和创作界都拥有相当高的声誉。可是后来由于极其偶然的原因,苏雪林与
本文提出并讨论了“情”范畴如何从边缘走向核心的问题。“情”范畴是经过自身含义和地位在理学中的变化来实现其在美学中的变化的。为了讲明白这个基本观点,文章围绕“一个范
作为一部诗论汇编的总集,《诗人玉屑》是对南宋诗学进行总结与反思的集成之作,在材料的取舍和编排上蕴含独到的批评标准,从中可以看出编者对南宋乃至整个宋代诗学的深刻反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