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语言指的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时所使用的语言,这里既包括约定俗成的传统语言,也包括因为互联网的特殊传播机制而生成的新的语言形式,同时还包括传统语言在互联网语境下的意义改造和延伸。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主要指向的是后两者。   与以往语言学范围内的网络语言研究主要集中在符号构成、修辞特征和语言风格上不同,本研究拟从传播学视角切入,把网际语言的生成、使用和传播效果作为研究的对象。本研究试图突破传统的平面静态局限,力图从传播的角度来重新阐释这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即结合传播主体(网民)、传播环境、传播心理以及大众文化等特点进行动态立体的研究。   本研究结果认为:从网络语言的传播环境来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空间”的形成,web2.0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语言不仅成为生存工具,而且成为生存状态;网络传播成为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之外的第三大人际交往方式;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交互作用,互相构成强大影响力;网络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新的人际传播方式,随之也直接影响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网络传播主体表现出规模上的全民化特征,身份上的年轻化特征,心理与行为上的求简、释放、娱乐、自我呈现特征,语言能力上的人机一体、古今一体、中外一体特征,语言传播上的偶然性、流行性、游戏性特征。网络语言的话语手段体现为充分运用英语、汉字、拼音、符号等元素,通过重构、变形重组、意义重赋、传播增殖等一系列操作模式,拓展或更新传统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从而适应网络传播的主客观需求。   本研究认为网络语言对当代社会传播的各个领域、各种类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积极影响:网络语言折射出网络时代中人们的审美体验、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挥了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其二是消极影响:汉语运用规则、表现内容的失范,粗鄙语言的流行与泛滥等。对此我们认为既要以宽容平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网络交际语言,倡导动态观念,树立多重标准,同时也应当积极推动网语规范,并且加强搜集整理,注重网络语言研究。
其他文献
期刊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人物的出现,总是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60多年来取得了优异成绩的运动员,“新中国60大体育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都
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教育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调整。新中国成立改变了新闻教育的指导思想,一九五二年全国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整合了旧中国原有的新闻教育资源,新闻教
21世纪中国传媒业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价值的日益多元、环境的快速变动和突发事件的逐步增多,导致脱胎于西方新闻自由的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生活的其他规定性要求不断发生冲突
信息社会,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要求。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