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语言指的是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社会交往时所使用的语言,这里既包括约定俗成的传统语言,也包括因为互联网的特殊传播机制而生成的新的语言形式,同时还包括传统语言在互联网语境下的意义改造和延伸。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研究主要指向的是后两者。
与以往语言学范围内的网络语言研究主要集中在符号构成、修辞特征和语言风格上不同,本研究拟从传播学视角切入,把网际语言的生成、使用和传播效果作为研究的对象。本研究试图突破传统的平面静态局限,力图从传播的角度来重新阐释这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即结合传播主体(网民)、传播环境、传播心理以及大众文化等特点进行动态立体的研究。
本研究结果认为:从网络语言的传播环境来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空间”的形成,web2.0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语言不仅成为生存工具,而且成为生存状态;网络传播成为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之外的第三大人际交往方式;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交互作用,互相构成强大影响力;网络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新的人际传播方式,随之也直接影响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网络传播主体表现出规模上的全民化特征,身份上的年轻化特征,心理与行为上的求简、释放、娱乐、自我呈现特征,语言能力上的人机一体、古今一体、中外一体特征,语言传播上的偶然性、流行性、游戏性特征。网络语言的话语手段体现为充分运用英语、汉字、拼音、符号等元素,通过重构、变形重组、意义重赋、传播增殖等一系列操作模式,拓展或更新传统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从而适应网络传播的主客观需求。
本研究认为网络语言对当代社会传播的各个领域、各种类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积极影响:网络语言折射出网络时代中人们的审美体验、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挥了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其二是消极影响:汉语运用规则、表现内容的失范,粗鄙语言的流行与泛滥等。对此我们认为既要以宽容平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网络交际语言,倡导动态观念,树立多重标准,同时也应当积极推动网语规范,并且加强搜集整理,注重网络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