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叙证过于简略,而此方又经历了数千年的研究和临床验证,集中了历代医家学方用方的经验智慧,梳理其方证规律,探讨其方证本质,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开发,十分必要。方法:按文献性质不同分为方论、方剂、医案、临床观察、药理实验研究类文献。采用文义解读及数据统计方法,对该方方证进行探讨。l)通过对比分析方论、方剂类文献,归纳古代运用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特点,包括方源、本草考证、病机、基本功效、适应症等。2)通过医案类、临床观察类文献的统计数据分析揭示当归四逆汤方证规律,包括现代拓展应用的疾病谱、症状、体质、药量、剂型、药物加减等。3)药理实验类文献研究印证并补充了当归四逆汤的方证。4)对方中组成药物进行探讨,如方中有无姜附的问题、通草的毒性问题、桂枝炮制中的去皮问题等。结果:1.本草考证:方中通草即今之木通;桂枝乃今之肉桂;芍药乃指白芍。2.基本病机:营卫不和(不足),寒凝脉道。3.功效:散寒通脉、调和(补)营卫、镇痛消炎、活血化瘀、解痉缓急。3.疾病谱:以雷诺病为主的皮肤科疾病;以痛经为主的妇产科疾病;以肩周炎为主的骨科疾病;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主的外科疾病;以冠心病为主的循环系统疾病和以神经炎为主的精神神经系统疾病。4.典型指征:肢冷、疼痛、恶寒、面白无华。5.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6.一般情况:○1性别:男女均可发病,女性患者略多。○2年龄:发病年龄以21-60岁的成年人居多,占83.5%。○3季节:发病与季节有明显的关系,主要集中在秋冬两季。○4体质:形体消瘦。7.原方核心方为当归、桂枝、芍药、大枣;8.常随证加用黄芪、生姜、吴茱萸。结论:营卫不和(不足)的体质,受到寒冷刺激,寒凝血瘀,脉道不通,是当归四逆汤方证的病机演变过程。祛寒通脉,调和(补)营卫为基本功效,兼有镇痛消炎、活血化瘀、解痉缓急作用。抓住这个病机和功效特点,可加减应用于以厥阴病证为主的多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