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的时间变异性,并探讨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对其发病的影响,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3月-2013年2月诊断明确且住院资料完整的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分别对发病例次逐日进行统计,结合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脑梗死发病的年、季节、月及周变化规律。同时根据由天津市气象局提供的研究时段内的气象资料,包括月气象资料及日气象资料,分析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各气象因素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同时分析低温、高温、低气压、高气压及气温变化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 结果: (1)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逐年增加,且具有季节变化规律,冬季为发病高峰(30.33±9.63)例次/月,春季为低谷(21.83±5.36)例次/月。初发急性脑梗死季节规律与既往有无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无关。合并肺炎的脑梗死发病有季节性差异(P<0.01),冬季发病(19.8%)较其他季节高(春季:16.4%,夏季:12.7%,秋季:10.8%)。 (2)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具有月变化规律(P=0.010),1~2月为发病高峰(33.25±9.62)例次/月,3~4月为发病低谷(20.75±4.89)例次/月。 (3)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具有周变化规律(P=0.002),以星期一为高峰(17.86%),星期五最低(13.36%),且发病年龄具有周变化规律(P=0.035),其中星期一发病年龄低(66.90±12.02)岁,星期二发病年龄高(70.93±11.25)岁。同时周变化规律与年龄分层有关,年龄<65岁人群具有周变化规律(P=0.046)。 (4)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与月气象因素有相关性,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r=-0.432,P=0.009; r=-0.458,P=0.005;r=-0.415,P=0.012),与月平均气压呈正相关(r=0.471,P=0.004)。 (5)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与日气象因素有相关性,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r=-0.133,P=0.000;r=-0.134,P=0.000;r=-0.133,P=0.000; r=-0.065,P=0.031),与日平均气压呈正相关(r=0.118,P=0.000)。 (6)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最低气温是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 (7)初发急性脑梗死在冬季不同低温等级下发病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当日平均气温在等级2(-3.10℃≤日平均气温<-0.90℃)时发病例次最多(3.44±2.20)例次/3天。 (8)初发急性脑梗死在夏季不同高温等级下发病例次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8),当日平均气温在等级3(27.0℃≤日平均气温<28.7℃)时发病例次最少(1.59±1.40)例次/3天。 (9)初发急性脑梗死在冬季气温下降值各等级之间发病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当冬季气温下降2.30℃以上时,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显著增加。 (10)初发急性脑梗死在夏季气温上升值各等级之间发病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当夏季气温上升2.10℃及以上时,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显著增加。 结论: (1)研究时段内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2)初发急性脑梗死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发病最高,春季发病最低;月变化规律为1~2月发病最高,3~4月发病最低;周变化规律为星期一发病最高,星期五发病最低。 (3)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与月气象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与月平均气压呈正相关;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与日气象因素之间亦具有相关性,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日平均气压呈正相关。 (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最低气温可能为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5)冬季日平均气温在-3.10℃与-0.90℃之间时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增加,夏季日平均气温在27.0℃与28.7℃之间时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减少。 (6)冬季气温下降2.30℃以上、夏季气温上升2.10℃及以上初发急性脑梗死发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