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肚菌是一类具有重要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珍稀经济真菌。虽然近年来对羊肚菌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1)羊肚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长久以来菌物学家针对羊肚菌属的系统学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然而至今在该领域内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已无法将其分辨清楚,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才能正确地对羊肚菌属进行系统分类。(2)对羊肚菌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出现矛盾的结论,需要一些实验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因此,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3)羊肚菌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羊肚菌大规模的人工栽培仍然是国内外尚未攻克的难关之一。本文主要从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及生物学特性等3方面对采于秦岭中段冷水沟及东段南坡流岭地区的11株野生羊肚菌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1株野生羊肚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得知,不同地区羊肚菌子实体形态特征各不相同。秦岭中段冷水沟地区生长的3株羊肚菌与东段流岭地区生长的8株羊肚菌菌丝形态之间差别显著,冷水沟地区生长的羊肚菌菌丝有明显主干、挺直、有光泽,初期呈白色或淡黄色,辐射生长,后来逐渐变为褐色至黄褐色,两节粗菌丝之间由很细的菌丝连接;而流岭地区生长的羊肚菌菌丝较细小,菌丝形态多样,主要呈现3种形态:“桥状连接”、“手指状”及“树枝状”(2)通过ITS区序列分析技术对本研究采集到的11株野生羊肚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冷水沟地区采集到的羊肚菌均为粗腿羊肚菌(M.crassipes),流岭地区采集到3种羊肚菌,分别为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和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 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 MP)进行分析,并构建分子系统树,探讨羊肚菌属的分类地位及进化关系。结果表明,针对ITS序列分析可以将11株羊肚菌分为黑羊肚菌(Black Morchella)和黄羊肚菌(Yellow Morchella)两大分支。黑羊肚菌包括高羊肚菌和尖顶羊肚菌,黄羊肚菌包括粗腿羊肚菌和羊肚菌。在黄羊肚菌分支里,粗腿羊肚菌与羊肚菌可以明显地区分开来。因此,本课题研究结果为羊肚菌属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较为明确可靠的分子性状依据。(3)选取已鉴定的4种羊肚菌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羊肚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各不相同。高羊肚菌M15、尖顶羊肚菌M17、羊肚菌M38和粗腿羊肚菌M1均在PDA综合培养基和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其次为基础培养基;菌丝在GYA、MYG和YGA培养基上生长较差,与PDA综合培养基和PDA培养基差异显著。就碳源的利用程度而言,4种羊肚菌在以蔗糖和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茂密,日均长速和菌落干重均达到最大;甘油是羊肚菌不能较好利用的碳源。就氮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羊肚菌生长的最佳氮源为硝酸盐类,菌丝日均长速快且长势好;硝酸铵和硫酸铵次之;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差。羊肚菌在碳氮比为10:1-40:1范围内均能生长,最佳碳氮比为25:1。适合4种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培养条件为25℃;pH6.0-7.0;黑暗条件。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4种羊肚菌的菌丝生长曲线呈现锯齿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