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特性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y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套作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间套作,能有效的提高磷的利用效率,同时获得高产。本研究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分隔方式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kg P2O5hm-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的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为提高间套作体系资源利用效率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间作用和施磷水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两种套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均表现为种间促进作用,且在不施磷时,种间促进作用更显著。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处理当施磷为70 kg hrn-2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中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16.84%和7.170%,不施磷时,两种模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22.67%和12.60%。增施磷肥在一定范围内促进套作玉米产量的提高,两种模式适宜施磷水平有一定的差异。2012年两种模式下玉米产量均以施磷105 kghm-2时达到最高,玉米-大豆套作玉米产量达7200.345 kg hm-2,与甘薯套作为7141.661 kg hm-2;2013年,当套作优势和轮作效应共同存在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分别以施磷70kghm-2和105 kghm-2时玉米产量达最高,分别达到6894.879 kghm-2和6789.549kghm-2,与不施磷相比,增产达11.06%和9.54%。表明玉米与大豆套作,既能减少磷肥投入,又能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施磷水平显著影响了套作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2.种间作用和施磷水平对玉米磷素积累、分配和利用特性的影响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在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中分别提高了14.67%和5.19%(不施磷),17.05%和5.62%(施磷70 kghrn-2),籽粒中磷素分配分别提高了7.8%(不施磷)和9.7%(施磷70 kjghm-2),玉米与大豆套作磷素积累种间促进作用更明显。2013年分带轮作后,种间作用促进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玉米-大豆套作中磷素利用率显著高于玉米-甘薯套作。不施磷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处理磷素籽粒生产效率提高7.00%,施磷时分隔与否差异不显著。2012年,两种套作模式下均以施磷105kghm-2玉米磷素积累总量及茎、叶和穗中磷素分配较高。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2013年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磷素积累总量分别在70kghm-2和140kg hm-2时达到最大。当施磷量低于70kg hm-2时,玉米-甘薯套作中玉米磷素积累总量显著低于玉米-大豆套作玉米磷素积累总量。磷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下降,玉米-大豆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施磷超过一定水平后,增施磷肥,磷素当季利用率、磷素籽粒生产效率,磷收获指数显著下降。磷素籽粒生产效率、磷素农学利用率和磷素收获指数,玉米-大豆模式显著高于玉米-甘薯套作。3.种间作用和施磷水平对土壤养分和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pH值。且不施磷时分隔与否对其的影响大于施磷处理。成熟期全氮玉米-大豆比玉米-甘薯高出32.62%,铵态氮高出37.73%。玉米-大豆模式中有机质含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两种模式全钾、有机质含量在各个时期差异均不显著。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处理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中分别提高了14.02%和6.84%。2013年,当套作优势与轮作效应同时存在时,各指标变化趋势一致。两种套作模式在各生育时期土壤速效磷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于140kg hm-2时达到最大。但当施磷超过70 kg hm-2时,增施磷肥提高作用不显著。增施磷肥显著降低pH值。土壤全氮、硝态氮、有机质含量在一定的施磷范围内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105kg hm-2时则降低。施磷在70~105kg hm-2时土壤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保持较高水平。施磷对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显著。两种模式均以施磷105kg hm-2处理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其次是140kg hm-2。玉米-甘薯与玉米-大豆套作相比,酶活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4.两种模式下磷素吸收的种间作用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玉米相对于大豆(或甘薯)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Acs>0),施磷时玉米相对于大豆(或甘薯)竞争能力减弱,玉米为套作优势作物,而大豆和甘薯处于竞争劣势,施磷缓和了种间竞争作用。作物对磷素竞争强弱不一致,玉米较大豆(或甘薯)处于优势(NCRcs>1)。玉米的增产优势与其更强的种间竞争能力和养分竞争能力有关。综上所述,玉米与大豆或甘薯套作均表现出种间促进作用,且玉米与大豆套作种间促进作用更显著。在玉米-大豆套作中,当施磷70 kg hm~105kg hm-2时能满足玉米磷素积累所需,而在玉米-甘薯套作体系中,由于甘薯对磷素的竞争吸收以及缺乏对土壤磷的活化促进作用,以施磷105~140 kg hm-2为适宜的磷肥施用量。
其他文献
Background: The most important and irreversible consequence of medical errors is the human impact caused by unintended actions.In a few studies,the significant
花生是重要的植物食用油和蛋白质来源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中国是花生种植大国,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与其它农作物一样,由于在育种中大量使用遗传背景相同或相似的亲本,导致
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冬季温度极低,因此在冬小麦的育种过程中,其抗寒性水平成为最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在形态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研究了冬小麦的抗寒性,认为其抗寒能力是由遗传因素,生理特性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可以在我省高寒地区越冬返青的冬小麦品种较少,一方面说明可供生产应用的越冬安全的选择的品种有限,另一方面也表明要培育出在越冬性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的品
<正> 关于花粉传播的规律,国内外研究的人较少。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对于花粉传播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杂交种的应用,使种子繁殖的方式改变了,需要进行隔离制种。隔离区是否
2000~2002年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与传统平作相比较,研究了垄作栽培的生态效应和对烟农19、济麦19和95(6)161等3个小麦品种(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并探讨了这种影响的生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 垄作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容重垄作0~10cm和10~20cm分别比传统平作降低16.2%和12.3%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但由于病害特别是真菌性病害较为严重,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因此,提高抗病性是辣椒育种的目标之一。利用遗传转化
通过室内水培和兰州、武威两地的大田复种试验,研究了春小麦茬复种油菜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及耕层土壤肥力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对油菜根系分泌物进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每一所大学理性发展。真正的理性大学,是重视教学、教师、学生的特点的大学。科学处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又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具有开放的胸怀。这是大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理性;大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16-02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近十几年
Background: Anaemia during pregnancy is a major nutritional problem that can cause preterm delivery and low birth weight.Adherence to iron supplementation ca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