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y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金融不断深化、区域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面对不时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美元“独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亚洲地区国家加强货币合作并建立货币联盟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献显示,国内外对东亚货币联盟的研究多借鉴欧元区经验,通过东亚与欧元区的对比来讨论东亚建设货币联盟的可能性;内容主要集中于建设货币联盟的成本收益分析、政策建议、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很少研究目标东亚货币联盟各国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全面了解最优货币区理论和其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明确近10年来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效并讨论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可能性,以期能够为东亚货币合作发展和东亚货币联盟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文在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基础上,一方面研究了历史上存续的货币联盟,从中发掘对东亚建设货币联盟有益的启示,另一方面以“清迈协议”为时间分界点,引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面板协整模型考察了中国、日本以及东盟5个国家开展货币合作以来,各国在通胀水平、实际汇率、人均收入以及对外开放度的4个基础经济指标上是否出现了有益的趋同效应和长期稳定联系。   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清迈协议”后,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增强了样本各国间的通胀水平、实际汇率和人均收入,3个经济指标的相似性,但样本各国的对外开放度的相似性不明显;货币合作机制对样本各国汇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稳定汇率波动上,不在收敛性上;并且,4个经济指标在长期,由时间分界点前的无协整关系转变为有协整关系。因此,我国在继续加强与东亚各国货币合作的过程中,应选择性地开展汇率机制方面的合作。
其他文献
资本是四大生产要素之一,资本流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区域内资源能否有效合理的配置,区域内部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又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实施
正如全球范围内诸多经济体存在国际资本流动周期性的现象,其货币汇率同样与经济运行间存在周期性关系,即“货币周期性”。本文基于1998至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88个经济体的货币周期性进行测算,并进而探讨其分布特征。本文试图从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角度,探讨潜在影响各经济体货币周期性的四类共五个具体因素,分别是“国际资本流动周期性”、“商品与劳务净出口”和“商品与劳务净出口周期性”、“资本账户开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差距也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而本文研究的区域间利益外溢是加剧区域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外部性理论是现代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根据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效果,可分为利益外溢和成本外溢,本文主要分析地方公共品的利益外溢。理论上,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仅局限于地方政府的辖区范围,由地方政府来提供此类公共品,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地方性公共品的受益范围无法恰好被限定在地方
微型企业是比中小企业在经营规模等方面更加微小的经济组织,在我国扮演着吸纳劳动力大军的重要角色。由于商业银行以抵押担保作为风险管理的基本方式,因而无力提供抵押担保的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多年来,各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在保证经济总体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各区域协调、共同发展,不断缩小区域间的差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一方面,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先进的农用机械使得农业具备了规模化种植的条件;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则造成了农村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