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金融不断深化、区域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面对不时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美元“独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亚洲地区国家加强货币合作并建立货币联盟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献显示,国内外对东亚货币联盟的研究多借鉴欧元区经验,通过东亚与欧元区的对比来讨论东亚建设货币联盟的可能性;内容主要集中于建设货币联盟的成本收益分析、政策建议、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很少研究目标东亚货币联盟各国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全面了解最优货币区理论和其最新发展的基础上,明确近10年来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效并讨论建立东亚货币联盟的可能性,以期能够为东亚货币合作发展和东亚货币联盟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文在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基础上,一方面研究了历史上存续的货币联盟,从中发掘对东亚建设货币联盟有益的启示,另一方面以“清迈协议”为时间分界点,引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面板协整模型考察了中国、日本以及东盟5个国家开展货币合作以来,各国在通胀水平、实际汇率、人均收入以及对外开放度的4个基础经济指标上是否出现了有益的趋同效应和长期稳定联系。
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清迈协议”后,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增强了样本各国间的通胀水平、实际汇率和人均收入,3个经济指标的相似性,但样本各国的对外开放度的相似性不明显;货币合作机制对样本各国汇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稳定汇率波动上,不在收敛性上;并且,4个经济指标在长期,由时间分界点前的无协整关系转变为有协整关系。因此,我国在继续加强与东亚各国货币合作的过程中,应选择性地开展汇率机制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