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一方面,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先进的农用机械使得农业具备了规模化种植的条件;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则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大量闲置,各种农用机械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严重隐性失业,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从农民收益最大化的角度看,要实现土地流转的同时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是要使得土地流转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收益与土地流转收益之和大于土地流转前农民所取得的土地经营收益与外出就业收益之和。但是,由于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工在户籍制度的限制下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排除在外,从而使得农民在外出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不得不将土地作为保障的手段。另外,歧视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难度,高昂的城镇生活成本对农民工安家于城镇带来了压力,其中尤以住房压力为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放弃土地经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就必须从根源上着手,包括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削弱乃至消除土地的保障功能;培育新型农民以提高土地经营收益,进而增加土地流转收益;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建立健全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以鼓励农民工在城镇安家落户,加快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民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提高农民就业转移和自主创业收益以促进农民内部的进一步分工等。
本文主要特色在于运用模型分析农民最优化分配土地经营劳动时间与转移就业劳动时间的行为,进而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双重目标实现的经济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