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环锭纺纱线毛羽较多,对后续纺织品的加工带来不利影响。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优化纺纱三角区,在传统环锭纺基础之上发展出一种新的纺纱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机械的形式,不借助额外能耗,在主牵伸区和纺纱三角区增加集聚装置,达到减少细纱毛羽、提高细纱强力的目的。首先在环锭细纱机的主牵伸区增加预集聚装置,须条通过上下胶圈共同组成的握持钳口后,经过预集聚装置的处理,从前罗拉和前皮辊组成的前钳口输出,再进入安装在纺纱三角区的集聚装置,输出后即完成集聚纺纱过程。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这种纺纱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深入探究其减少毛羽且提高纱线强力的机理。在主牵伸区利用集棉器对须条进行第一次集聚,在纺纱三角区利用旋转的集聚轮对须条进行二次集聚。研究表明:第一次集聚作用在于能控制并稳定须条的宽度,防止纤维的飞散,引导纤维的运动。第二次集聚作用在于能使纤维须条在集聚槽内实现集聚和加捻,实现对集聚和加捻的良好控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纺纱三角区,从而达到减少纱线毛羽、提高纱线强力的目的。2、研究这种纺纱方法集聚装置的设计。须条的集聚和加捻主要在集聚槽内进行,因此集聚槽的形态和参数将影响到纱线的品质。研究表明:要达到良好的集聚纺纱效果,不同支数的棉纱所使用的集聚槽略有不同,集聚槽的形态及参数随着纱支不同而变化,集聚槽内纱线的包围弧也会影响到纱线的品质。3、这种纺纱方法的应用实践。在棉纺厂进行装车试验,检验其对棉纺细纱质量的改善及规模化应用的效果。4、这种纺纱方法的改进。由于这种纺纱方法采用的是机械方式对纤维及须条进行集聚,其控制力远远不够。研究表明:要达到更好的纺纱质量,必须针对集聚纺纱方法的原理,稳定主牵伸区纤维须条的运动,并增加集聚槽内纱线的包围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