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处在地震活跃期,桥梁作为抗震救灾的生命线工程,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带来严重的次生灾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连续梁桥因施工方便、受力合理和行车平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并向着长联、大跨的方向不断发展。然而,为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温度效应的影响,多跨长联连续梁桥一般在一联内仅设置一个固定墩。当顺桥向地震动作用时,地震力主要由固定墩来承担,势必会造成固定墩地震响应过大,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目前,许多学者致力于多跨长联连续梁桥减隔震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基于此,本文以海子湖大桥(非对称多跨长联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阅读相关文献,对目前常用的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和地震响应分析方法进行总结,确定适用于该桥的抗震措施和地震响应分析方法。(2)基于MIDAS/Civil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采用多重Ritz向量法计算结构的自振特性。发现多跨长联连续梁桥的自振周期远大于同类普通连续梁桥,前几阶振型主要表现为墩梁纵向平动和主梁竖向弯曲振动。(3)考虑多向地震动的影响,对设置普通支座的多跨长联连续梁桥进行动态时程分析,作为减隔震结构计算结果的对比项。结果表明:有纵桥向地震动作用时固定墩响应很大,必须进行减隔震设计。(4)通过参数分析计算摩擦摆的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对设置摩擦摆的多跨长联连续梁桥进行动态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受摩擦摆的影响,结构响应与非减隔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大致表现为:水平双向作用<三向共同作用<水平单向作用<水平单向和竖向组合作用。(5)以墩底内力和墩顶位移为研究对象,定义减震率来评估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的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设置摩擦摆支座后,固定墩响应明显下降,各墩协同受力,变形均匀;在摩擦摆正常工作范围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摩擦摆的减隔震效果越明显。(6)以视波速大小和行波作用方向为研究对象,采用大质量法对设置摩擦摆的多跨长联连续梁桥进行非一致激励分析,并与一致激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视波速v=600m/s时控制截面响应最大,且随着视波速的增加越接近一致激励的计算结果;另外,行波作用方向会对结构响应产生明显影响,当地震动沿某一侧输入时,该侧响应会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