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Lateral condyle fractures of humerus in children)约占所有儿童骨折的12%-20%,此型骨折多为Salter-HarrisⅣ型骨骺损伤,是累及骺板的关节内骨折。肱骨外髁骨折由于发现不及时、治疗不恰当、对复查的不重视,容易演变为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Old lateral condyle fractures of humerus)。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易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缺血性坏死,骺板早闭,关节僵硬,肘内翻,肘外翻,鱼尾状畸形,肱骨外髁过度生长,肱骨外髁骨赘形成等,并于远期出现骨关节炎,疼痛等症状,骨不连同时可能发生肘关节不稳定,被称为“终须手术的骨折”。此型骨折难于治疗,目前国内外对于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方案存在争议。因此,探索一个合理的治疗早期陈旧性骨折的方案非常重要。近年来,有作者提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internal fixation,ORIF)中如果在保护外髁骨折片血运的情况下,能够改善肘关节功能,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但未得出确切结论。对此,我们研究、评价我院早期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行切开复位术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以期得到一个合理的针对早期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治疗方案。
方法:
搜集我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早期陈旧性(伤后3周至3月)肱骨外髁骨折病例共计24例,邀请到其中16例患儿来院随访。对随访患儿肘关节功能检查评分(Dhillon评分标准)并进行双肘关节正侧位片、患侧肘关节三维CT和磁共振检查,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包括:24例患儿受伤年龄、伤后距手术时间、术前骨折Milch分型、术前处理方式、术前肘关节功能、术前三维CT示骨折片移位情况和16例随访到的患儿肘关节功能,并测量16例随访患儿的双侧肘关节正侧位片,包括:双侧肱骨全长、肱骨髁宽度、提携角、肱骨角、尺骨角、肱骨小头前倾角、鱼尾状畸形有无、骺板早闭或部分早闭有无、是否有肱骨外髁过度生长及是否有外髁骨赘形成的情况,并对复查病例的X线、三维CT和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早期畸形愈合的疗效。对所得数据进行一般性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1、随访病例肘关节功能Dhillon整体评分中,10例(62.5%)患儿评分excellent,6例(37.5%)评分good。术前和随访时的肘关节功能Dhillon功能评分和整体评分可见统计学差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
2、随访病例双侧肱骨长度、肱骨髁宽度、肱骨角、尺骨角、提携角、肱骨小头前倾角行配对t检验得出结果:双侧肱骨髁宽度(p<0.02)、双侧肱骨角(p<0.01)、双侧肱骨小头前倾角(p<0.08)呈统计学差异,双侧肱骨长度、提携角、尺骨角无统计学差异。
3、随访病例中,0例出现外髁缺血性坏死,7例出现鱼尾状畸形、8例肱骨小头骺板出现骺板早闭或部分早闭,10例出现肱骨外髁过度生长,6例有外髁骨赘形成。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块是否伴有翻转移位和骨折类型是否为骨不连或者畸形愈合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差异。
4、随访病例受伤时的年龄和随访时的年龄与骨赘的形成有相关性。
5、随访病例肘关节功能与肱骨小头前倾角、受伤年龄、受伤与手术间隔时间、随访时间、Milch分型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6、所有术前病例中,21例有肘关节三维CT,可进行骨折块移位情况的判断,其中骨折移位伴有旋转的有14例(67%),其中只有1例为侧方旋转,其余13例(62%)均为向外向前移位并伴有矢状面向前旋转。
7、随访病例的X线、CT及MRI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光滑等骨关节炎早期改变。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早期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可以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骨折块绝大多数发生向外向前并伴有矢状面的向前翻转。早期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行切开复位术的病例,影像学改变发生率较高,可见肱骨外髁外观、关节软骨、肱骨髁宽度,肱骨角、肱骨小头前倾角轻度改变。肘关节CT及磁共振检查发现关节面不平整,关节软骨异常信号改变。